传播生态环保好声音 讲述美丽中国建设好故事
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强调,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制度创新、实践推广和国际传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
2月29日,生态环境部成立美丽中国特邀讲师团,充分发挥特邀讲师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大力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举措成效,推动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正文
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既是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享用者,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推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把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摆在重要位置。
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要求,美丽中国全民行动正在成为社会新风尚。
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文件,把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核心任务,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素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政府部门不断健全新闻发布机制,开通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权威生态环境政务信息,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保障公众生态环境知情权。企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树立绿色低碳发展形象。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公众知行合一,珍爱自然,保护环境。不断扩大六五环境日社会影响力,推选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发布公众参与典型案例,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荣誉感。
讲好美丽中国故事。出台《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开展优秀生态文学作品推选表彰活动,作家积极走进生态环境保护生动实践,记录历史风云,书写时代华章,讲述动人故事,有力促进生态文学繁荣发展。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年)》显示,八成左右受访者能基本做到“不食用陆生野生动物”或“拒绝购买毛皮、骨制品、药剂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主动关注或传播交流过环境信息,能在多数情况下做到“居家或公共场所控制音量不干扰他人”或“不露天焚烧”。超七成受访者能通过及时关闭电器、电灯或水龙头的方式节约能源资源。超六成受访者能在前往不同距离目的地或远途旅行时优先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能够按要求分类投放各类生活垃圾。六成左右受访者能经常做到“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一水多用和低楼层爬楼梯等。调查发现,与往年调查结果相比,公众在关注环境信息、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环保监督举报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均有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日渐成为行为自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其中,把“全社会行动”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持续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的重要遵循。
文件还单设“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章节,安排部署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参与新的体系”三大任务,为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明确宣传工作重点。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各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展和成效,以及涌现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先进典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要落实主体责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宣传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不断改进并办好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向公众提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服务。
大力改善宣传工作方式。适应网络时代媒体格局的新变化,提高媒体素养,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让主流思想舆论更具公信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其中,把“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生态文化体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加强对中国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提炼古代先哲诸如“天人合一”等标识性的生态文化术语和元素,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中国生态文化的历史根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丰富的实践、巨大的成就,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给当代文学艺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繁荣发展生态文化,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以优秀的生态文艺作品鼓舞人、感染人,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知行合一,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美丽中国建设才能行稳致远。
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改进办好政务新媒体,及时发布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及进展,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加强与网友互动,增强政务新媒体的权威性和亲和力,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企业要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深入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树立绿色发展良好形象。
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引导公众自觉遵守《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自觉分类投放垃圾,主动参加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发挥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社会知名人士的示范效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风尚。
(刘友宾,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特邀讲师团讲师,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原司长、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