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贵州省赤水市:守好绿水青山 贫困村吃饱“旅游饭

2019-09-16 14:09来源: 大众网编辑:雪儿

  茂密的竹林风光、扎根岩石奋力生长的金钗石斛、隐匿在云海里的人家令人目不暇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幅幅旖旎的美丽乡村长卷见证着赤水的蜕变,描绘着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百姓脱贫带来的显著变化。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驰而不息的丰硕成果。

  赤水大瀑布景区位于赤水河支流风溪河上游,以“中国丹霞第一大瀑布”十丈洞大瀑布闻名于世,被画坛泰斗刘海粟赞誉为“空谷佳人”。

  赤水丹霞地貌是中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

  而景区所在地的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曾是赤水最贫穷的山村之一。“村里老龄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民王鸿滔回忆,自己17岁就离开村子,去广州、成都打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原来村里都是乡村小土路,女子都不愿意嫁过来,光棍特别多,”王鸿滔坦言,过去黎明村没有通公路,成吨的竹子运不出去,村民发展产业有心无力,主要靠耕地来赚点微薄收入。

  与贫困生活形成反差的,是黎明村的美景:白云缭绕、竹海郁郁、青山巍峨……黎明村美,美而无人知。如何让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不让百姓再“守着金山饿肚皮”,赤水市上下各级一起想办法。

  要致富,先修路。2005年黎明村集资修建了第一条8.5公里的公路。十几年来,通过争取项目和发动群众筹资,全村修建通村通组公路83.5公里,硬化36.8公里,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题,实现了黎明村几代人孜孜追求的组组通公路夙愿,也为产业发展铺好道路。

  “竹林是赤水的特色,打好这张牌,日子肯定有奔头。”赤水市副市长余家学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2001年,赤水市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要求,以竹子采伐后可循环生长利用的特点,选择了“退耕还竹”的生态治理模式。在十余年的建设中,赤水的竹资源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至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7%。

  自此,长江上游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和一条条宽阔的公路,环境好了,道路通了,来赤水旅游的游客自然也就多了。

  “2015年,黎明村依托赤水大瀑布景区发展旅游产业,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在发展漂流项目‘丹霞第一漂’,以5000元为一股,集资80多万元,成立了旅游公司。”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事实证明,靠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发展、农民脱贫,才是应该坚持的正确道路。”王廷科告诉记者,去年全村贫困户、低保户年底分红5000元以上,让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开始通过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观光车驾驶员、护林员、种竹子、计生员,我现在在村里有四份收入。”王鸿滔给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算了笔帐,今年,他预计能收入6万元左右,“村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也买了一辆四万多的面包车,”仅仅三年的时间,王鸿滔从贫困群众变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赤水市黎明村为村里残疾人扶贫资金入股村集体项目举办的分红仪式。

  在黎明村里转一转,看不到一个闲人。运输竹子的、养蜜蜂的、种猕猴桃的、开农家乐的……村民的脚步轻快了,黎明村里一天一个样。

  新闻背景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环保局(总局)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原环境保护部在生态示范区工作基础上,推动开展以生态省、市、县、乡镇、村、工业园区为抓手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2013年,经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命名了两批共9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示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