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北京顺义区监管有一套

2019-09-17 14:17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1021平方千米、560个环保网格、1832名环保网格员,精准对接镇、社区,发现违法排污,第一时间查处。”如今,打开北京市顺义区地图,一张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环保网格”已经构建完善。

  数据显示,2018年,顺义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比下降12.3%。今年7月底,顺义区PM2.5累计平均浓度更是达到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2%。

  当前,以“网格化环境监管”为代表的顺义模式,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

  顺义区属于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企业分散广、规模大、数量多,如何“聚散为整”高效监管?

  “网格化不是一个虚词,而是科技、行政、督查网格的三网融合。”在顺义区生态环境局监测信息中心负责人马海娟看来,网格化俨然已不是一个纸上概念,在顺义区,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具体的名词。

  唯有共享才能共治,如何调动基层积极性,是网格化管理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据介绍,目前顺义全区已经建立了三级网格体系,共有1832名环保网格员。其中一级网格由肩负污染防治职责的相关委办局组成,共有网格员180人;二、三级网格由镇(街、功能区)、村(社区)组成,共有网格员1652人。

  实际上,与北京其他近郊区不同的是,顺义区是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区内既有首都机场空港区这样的服务聚集区,也有北京汽车、北京现代这样的工业制造业,更有牛栏山酒业、顺鑫农业这样的现代化企业。分散广、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同样也是环保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聚散为整”高效监管?如何结合顺义本地特点做好环保工作?在这种前提下,网格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早在2017年,顺义区生态环境部门就着手谋划建立环保专项网格监管机制,此举也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认可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推广。

  建立600个PM2.5监测站,依托“顺义大气污染监管综合指挥平台”,可快速定位PM2.5浓度较高区域

  如今,走在顺义区的马路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公交车飞驰而过,随处可见的PM2.5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的重点路段执法……技术的不断升级,让科技网格成为顺义环境监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技术的升级也在不断为宜居顺义助力。

  目前,顺义全区已经建立了600个PM2.5监测站,依托“顺义大气污染监管综合指挥平台”,融合大气污染分析模型、结合执法人员现场检查、第三方辅助巡查情况,可以快速定位各镇、街道、经济功能区PM2.5浓度较高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意见。

  在机动车监管方面,顺义目前设置了10个执法站点,对重点路段实行24小时执法,并运用固定遥感监测手段海量筛查高排放机动车,发挥了更强的震慑作用。

  “此外,顺义区还完成163套施工工地扬尘在线监控和全部搅拌站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利用视频监控共检查工地693家,发现施工扬尘问题95起,立案4起。”顺义区生态环境局马海娟给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2018年,顺义区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向属地推送每日空气质量分析、高值区域分析、空气质量预报等各类报告1500余条,发布PM2.5高值报警12.5万次,巡查反馈环境污染问题4.8万条。

  为辖区内19个镇、6个街道、4个经济功能区环境质量开展了两轮“画像”溯源,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一天下午,顺义区天竺镇环保网格员小任正在进行日常巡检,突然手机App中弹出提示:“希望家园PM2.5点位数值异常,请重点巡查。”随即,小任联系视频网格员通过点位附近高空摄像头,发现点位附近存在裸地苫盖不严密情况。

  五分钟后,小任赶到了希望家园和“事发现场”,对苫盖不严密的地点进行拍照上报,并及时联系镇环保监察科进行处理。40分钟以后,App后台显示“已处理完成”。

  从发现问题到处理完毕,仅用了不到1小时,这既归功于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创新模式,也归功于督查网络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顺义区还有很多。

  近年来,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坚持“服务指导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建立了“上门领哨—发现问题—分析研判—解决问题—跟踪反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配合属地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环保工作。截至2018年,各镇、街道、经济功能区已经探索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污染防治机制。

  此外,从去年开始,顺义生态环境部门陆续为辖区内19个镇、6个街道、4个经济功能区环境质量开展了两轮“画像”溯源。在分析污染成因,提高污染防治的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的同时,吹响了污染防治“冲锋哨”,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 赵天宇 张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