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合肥护好生态环境让发展更绿色

2021-01-14 14:19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PM2.5、PM10分别为36微克/立方米、5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分别下降42.4%、33.1%;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较2015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巢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巢湖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好转为Ⅳ类,全市15个国考水质断面全面达标,母亲河南淝河迎来治理“拐点”。“十三五”时期,是合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五年。
  “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全市之力,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动突出环境问题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呈现出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
  扛起政治责任,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十三五”以来,合肥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主任制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大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研究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和问题整改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加大环境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力度和频次,其他市级领导强化包保责任,深入突出环境问题包保点和重点区域,调研督导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各地各部门认真履行“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职责,特别是在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逐步形成了部门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完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方面,合肥制定出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相继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等7项标志性战役,形成“1+7”作战体系。出台合肥市“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统筹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制定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构建了“职责—考核—问责”的闭环工作机制。
  锚定工作目标,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采取扎实举措,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实效。
  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2020年,原劣Ⅴ类河流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水质分别改善至Ⅴ类、Ⅳ类、Ⅲ类。同时,合肥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城区建设、提标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245.5万吨/日,较“十二五”末增加136万吨/日。实现85个乡镇政府驻地,530个省级、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合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经验已形成合肥特色,并在安徽全省推广。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在59个跨界断面、国考断面开展污染赔付金、生态补偿金“双向补偿”。截至2020年11月,合肥各县(市)区、开发区产生污染赔付金6110万元,获得生态补偿金5910万元,全市共计获得省级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950万元,位列全省第一。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合肥市以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为抓手,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全市散煤集中整治行动,停运16户散煤销售网点,取缔小煤炉1800余个。淘汰治理工业炉窑64台。合肥全市4家火电厂、6家集中供热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全市3座储油库、283家加油站、239台油罐车全部完成油气回收改造。1万余家餐饮经营户完成油烟污染专项综合整治。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1.4万条,核发环保标牌1.03万个。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清零。
  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监管不断加强。合肥市建立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开展了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隐患排查工作,并完成问题整改。制定年度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完成70个再开发利用地块场地调查报告备案,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作有序推进,两个污染地块试点项目土壤修复工程已完成。
  践行绿色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产业选择是关键。2016-2019年,合肥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平均增速分别达13.5%、13%。全市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4.7%。同时,合肥在全省率先实施节能量交易,全市单位GDP能耗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合肥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摸排更新重点项目清单,10个项目列入省《2020年工业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项目导向计划》。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合肥市2020年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2020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两家、绿色设计产品34款,两家企业中标工信部年度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推进绿色发展方式。2020年以来,合肥全市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391家,基本完成整改。调整城市运输结构,全市推广新能源汽车4.1余万辆,累计总量突破27万辆,约占全国总量的5.5%。调整用地结构,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完成城镇园林绿化近60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十大公园”等重要公园及小公园游园建设。
  合肥同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制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办理规程,在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间一半的基础上,再压缩五分之一。完成排污许可“一证式”改革,全年核发排污许可证934张,排污登记11882家,限期改正106家。服务好大科学装置、疫情防控等重点项目落地,迅速制定出台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22个大类、50个小类建设项目实行豁免审批,遴选598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减少或免除现场检查,服务企业3558家次,积极推动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作者:李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