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生态创建 > 正文 >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湖南东安探索“生态立县”观察

2021-12-22 09:24来源: 中国新闻网编辑:遥城
  水环境质量保持在湖南前列、16个村被认定为国家绿色村庄、获评湖南园林县城、上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南永州市东安县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近年来,这座“生态之城”探索生态立县,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治水
  桶子、挂耙、铁夹……每天早上7时许,东安县芦江伍家桥村级河长陈建红就拿上工具开始巡河。“芦江河是芦洪市镇的母亲河,我从小生活在这条河边。现在成为她的守护者,感觉很光荣。”陈建红是东安芦洪市镇伍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东安地处湘江上游,境内有大小河流45条。如何科学治水护水,优化水生态、做好水文章是东安的一大“考题”。
  如何应考?东安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工作责任体系,由县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县长担任总河长,推行“双河长制”治水模式,招募民间河长、记者河长、河道警长、河道检察长等,常态化开展护河行动。
  今年51岁的陈建红是一名村级河长,专门负责河道安全、卫生状况日常巡查和清理。“在东安,像我这样的河流守护者遍布全县每个乡村。推行河长制和水环境治理以来,村民切实感受到依山傍水、临水而居、在水一方的幸福生活。”除生态管护,陈建红还带领村干部经常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生态科普,带动村民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好习惯。
  依托河长制工作机制,东安大庙口镇打造集生态观光、赏花休闲、石林探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花海田园综合体,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保护水资源,形成全民“护水治水”良好氛围。“以前是默默无闻的小水塘,现在成网红打卡地,新溪村还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大庙口镇新溪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建国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20年以来,东安又投资5000万元,坚持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开展河库清“四乱”、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护湘江母亲河禁捕退捕等“六大攻坚战”,成功打造17条各有特色的样板河。其中,获“湖南省美丽河湖”称号的紫水河,惠及当地50万城乡居民。
  截至今年11月,东安县、乡、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2万余次,投资500多万元建立“互联网+河湖长”智慧河湖平台,实现河湖监管24小时“全感知、全智能、全计算、全生态”的智慧化管理,构建起水生态平衡、水岸线优美、水质达标、水文化突出的美丽河湖。
  “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奖补资金,引导社会、民间多轮驱动多方筹资建设乡镇样板河,昔日的尾堆砂不见了,僵尸船上岸了,一些历史遗留、久拖未决的涉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东安县委书记唐何说,绿水青山已成为东安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大力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建设。
  护林
  东安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湖南毛竹重点产业县、中国银杏之乡,林业用地面积214万亩,占全县面积的64.3%,森林覆盖率62.82%,舜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此。
  要想“生态立县”,护林成为东安“必答题”。这个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林业改革,积极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生态林业的转型。
  以油茶为例,作为湖南省油茶重点县,东安重点扶持油茶产业发展,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立足区域特色和促进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政策、资金保障。
  目前,东安种植油茶面积近30万亩,年产茶果18605吨,茶油2873吨,产值3.2亿元,两万多人口因种植油茶长期受益。
  东安县水岭乡盘活“沉睡”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产业,形成能人带头种、村委带领种、群众自发种的种植模式。“油茶种植面积达三千余亩,将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水岭乡党委书记邓峰向记者介绍。
  东安有古树名木总株数3615株,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势在必行。该县南桥镇寺门马皇村有一株25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是“湖南第一古树”,获评“全国最美古银杏”。该银杏树树龄大、树冠大且树干中空程度严重,林业部门采取围栏、打撑、树干防腐填充、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措施后,这棵“银杏王”得以涅槃重生,每年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秋色,周边村民也依靠古银杏销售土特产、办农家乐致富增收。
  “重拳”“铁腕”护林已是东安常态。“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让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委、县政府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列入乡镇林业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东安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湘明说,东安还开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和非法征占用林地资源等行为的专项行动。
  当前,湖南全面建立林长制,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东安就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召开多次专题会。
  “推行林长制,‘林’是主题,‘长’是关键,要坚持在管、护、治上下功夫,聚焦用绿兴产业,紧扣‘活绿’促发展,进一步释放涉林产业发展潜能,推动资源变资本、活树变活钱、青山变金山。”唐何说,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东安加快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建设现代化新东安的现实需要。
  生“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东安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带领民众走出一条“产业富民,生态兴县”的致富之路,全力提速乡村振兴。
  记者在东安采访发现,许多回到家乡的年轻新农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带领村民鼓起“钱袋子”。黄国庆以前在广州一职校上班,薪水可观。家乡日趋向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他回乡做新农人。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黄国庆投资60多万元在东安县水岭乡金岭村创立生态农场。
  “去年,生态农场养殖30余头牛和一群土鸡土鸭,种植30多亩生态优质稻,产量和效益都实现双增目标。”初尝甜头的黄国庆还开展电商网络销售和平台直播,将生态大米、东安鸡、永州血鸭卖火了。今年,他扩大生态优质稻面积和生态牛、土鸡鸭养殖规模,并计划养殖生态土猪,专打“生态牌”。
  “生态振兴,不仅是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和景观环境,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乡村生态环保生产方式,夯实生态发展理念,厚植生态发展基因,为传统农业上好生态底色。”黄国庆相信好生态会带来大“钱”景。
  今年30出头的赵星星放弃在湖南株洲的教育培训工作,回到东安养殖生态石蛙。“石蛙对水、环境选择很苛刻,略有污染,石蛙就活不了。”赵星星把“生态石蛙牌”打得有声有色,发展示范基地2家,养殖面积20余亩,产品远销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许多创业者也从外地回到东安发展生态产业。东安横塘镇大栗山村40岁企业家周金云,建起200多亩努比亚山羊繁养殖基地,以饲养生态羊带动东安山羊养殖生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就是看中家乡良好生态。生态山羊繁殖基地已列为永州市第九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周金云说。
  “过去,人们质疑生态好能当‘饭’吃。现在变了,生态好,确实能当‘饭’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东安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群峰表示,依托良好生态,东安把“绿水青山”变成民众增收的“金山银山”,成为人们心中的诗意栖居之地。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东安接待生态旅游游客总人数达2420余万人,生态旅游总收入达170余亿元。(作者 唐小晴 唐中玉 谢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