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生态创建 > 正文 >

统筹“三水共治” 打造美丽淮河

2022-01-11 14:21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淮河治理保护工作,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整治的大江大河。经过20多年的努力,淮河治污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0年全流域水质首次实现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优良断面比例达78.9%,实现全面消劣。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44个地市,流域面积3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3.4%。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淮河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土空间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对照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人民群众对美丽淮河的企盼,流域面临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等新问题。“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认真谋划好‘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淮河实际,服务和保障美丽中国建设,谋划好“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好开启美丽淮河新征程的第一步。

  坚持系统思维,谋划“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

  淮河流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淮河、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沿海诸河三大水系因气候和地理等原因呈现不同特征。立足淮河特点,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重要水体等因素,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统筹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治理,提出构建 “一横、两纵、三湖、四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

  “一横”是指淮河干流,重点保障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提高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两纵”是指南水北调东线和引江济淮,重点是建设清水廊道,保障输水干线水质安全,防范化解沿线环境风险;“三湖”是指洪泽湖、骆马湖和南四湖,重点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改善湖泊水生态系统;“四区”是指淮河源头区、淮北平原区、里下河地区和山东半岛区,重点是筑牢生态屏障,推进淮河源头水源涵养区保护,加强淮北平原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里下河地区湿地保护,优化山东半岛片区水资源配置。

  做好“三水”文章,实现治水目标

  优化水资源利用,不断提高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程度。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呈现明显的人多水少特征,且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导致部分河湖断流干涸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用水保障程度不足。《规划》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和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强化生态用水保障管理,既充分利用好地表水,又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优化水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加强河湖水量配置与调度管理,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和重要河湖生态补水,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另一方面要健全河湖生态流量管理与保障机制,对重要河湖制定保障方案并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评估,监督相关部门落实保障要求。预计至2025年,69个河湖(段)达到生态流量底线要求,23条河流恢复“有水”。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方面,重点是加快重点地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和调蓄设施建设,推动沿海城市海水等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构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预计至“十四五”末,流域每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规模约400万吨。

  深化水环境治理,着力补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短板。“十三五”期间,随着流域各地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和碧水工程行动计划有序实施,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农业农村污染等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特别是近年来受农业面源污染高负荷排放影响,淮河流域汛期水质频繁出现大幅下降。以2020年为例,汛期(6-9月)优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比入汛前(5月)均呈下降趋势,8月下降幅度为32.9个百分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成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点和难点。

  《规划》提出各地要积极探索,努力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一是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河道清淤疏浚等综合环境整治。二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减量行动,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通过建设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等,有效降低氮磷负荷。三是强化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畜禽养殖业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是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举措。当前流域水生态系统恶化趋势虽然得到有效遏制,但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受损,水生态空间被挤占,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根本好转,流域水生态保护恢复任重道远。

  《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积极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一是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缓冲带拦截污染、净化水体等服务功能,预计到2025年,流域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长度达858公里。二是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推进人工湿地建设,到2025年,全流域将建设人工湿地面积约88.7平方公里,天然湿地恢复面积约25.5平方公里。三是实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重要生境保护措施,深入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同时通过采取物种引进、增殖放流、人工浮岛等措施,推动土著水生生态逐步恢复和重现,预计到2025年,17个水体重现土著鱼类,1个水体重现土著水生植物,实现“有鱼有草”的治水目标。

  作者: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 刘飞翔 郁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