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有力推动生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书写了一份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的“生态答卷”。
河水清清产业兴
6月25日,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正开展环境整治,村党委书记闵洪艳提着铁锹和大家一起培土浇水。
谷城县五山镇盐池河长度约29公里,流域面积约212平方公里,流经黄山垭、田家河、堰河等7个村(社区),人口规模2万人。近年来,流域内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食用菌、特色种养殖、集镇务工为一体的多产业发展格局,堰河村从一个“破落村”变成村集体资产超亿元、年均接待游客60余万人的乡村旅游知名景区。
“保山护水,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我们还要坚持到底。”闵洪艳说。
今年以来,襄阳市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印发实施《襄阳市2024年重点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对重点流域水质断面实施“一断面一策”精准管控,采取“一水一策”推动流域综合整治。同时,襄阳市持续深化联防联治,与十堰市、荆门市、南阳市等地建立汉江、唐白河流域联防联治机制,与神农架林区签订南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整治,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监管;持续推进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今年1月—5月,汉江干流保持Ⅱ类水质,28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6.4%,同比增加7.1%,全市9处县级以上和73处乡镇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低碳转型向“绿”行
从雾霾重重到蓝天白云,映射出襄阳市大气治理工作的艰辛努力与成果。1月—5月,襄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05天,优良率为69.1%,同比增加4.9%,重污染天数比去年同期(10天)减少6天。
“炼钢产生的颗粒物通过管道封闭运输,进行集中除尘。”走进湖北立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宋磊向记者介绍,公司花费近5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让颗粒物排放浓度由15毫克每立方米左右降至10毫克每立方米以下。
今年以来,襄阳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核心,统筹推进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不断增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能力,共巡查、交办、整改问题1000余个。同时,纵深推进工业减排,围绕铸造、化工、水泥、工业涂装等行业精心谋划实施600个大气治理项目。
襄阳紧抓能源结构转型契机,积极布局节能环保产业。6月3日,在襄阳举行的第二届节能环保产业专场对接活动上,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军建介绍说:“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发的碳中和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目前已经上线投入使用了,可以加强能耗预测预警,帮助用电单位节能降耗。”
守牢底线护生态
财政部近日公布2024年中央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襄阳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成功入选,将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资金支持。
此次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总投资2.14亿元,将10个县(市、区)共66条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治理范围。襄阳拟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通过两年攻坚,带动襄阳全域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探索形成国家粮食主产区全地形地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城市垃圾处理同样不能落下。襄阳火石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结合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处理场生态修复等多方面要求,对地下填埋的垃圾及渗滤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变“废土”为“宝地”,以实现生活垃圾填埋场向郊野公园的转换。
聚焦工业园区、化工企业、饮用水水源地、尾矿库、危废处置等重点领域,襄阳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截至5月底,襄阳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2587人次,对998个企业(点位)开展全面排查检查,发现隐患160条,下达整改指令书28份,责令停产整顿9家,所有隐患问题均纳入台账管理。
6月25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前往枣阳市化工工业园区,对枣阳市华威和瑞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枣阳市福星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督办企业环境深度治理工作。
今年以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将300家企业纳入环境深度治理名单,对企业问题提供现场帮扶指导,并制定改造措施和方案,力争从源头上治理环境问题,持续探索生态环境深度治理新路子。
据初步统计,深度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襄阳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发现涉及大气排放、污水处理等方面问题250余个,其中涉气问题135个,占比45%,涉水问题87个,占比25%。
今年,襄阳制定发布《襄阳市2024年度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362家企业被列入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依法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根据动态调整,襄阳市符合条件的121家企业被纳入正面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差异化执法监管,非必要不开展现场检查。此外,襄阳316家企业被纳入《2024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对不按规定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襄阳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将进行行政处罚,并记入信用记录。
在优化环境审批流程上,襄阳17个大项33个办理项全部实现线上受理,助力群众办事“零跑腿”。同时,拓展“互联网+环保”智慧监管模式,综合运用在线监测、“蓝天卫士”视频监控、走航溯源、雷达扫描、异味监测报警、企业排污“指纹库”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精准度、有效性,加强环境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