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四周被茫茫山林包围,有“林都”之称。
自2022年入选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伊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大力推进“无废林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林场成为“无废城市”建设重要细胞
“刚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回想起两年前接到“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时,伊春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伊春森工集团)规划建设部副部长王景锋仍然印象深刻。
伊春被誉为“中国林都”,整个城市都被郁郁葱葱的小兴安岭所环抱,林场自然成了“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细胞。而“无废林场”这一理念属于创新课题,全国各地还没有相关建设先例。
作为管理林区面积达346.09万公顷的公益性国企,伊春森工集团高度重视“无废林场”建设,专程邀请国家、省级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指导。
王景锋翻阅了大量资料,并赴杭州、绍兴、宁波等地调研“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吸取各地经验措施,结合林场既抓经营生产,又抓职工居民生活的特性,组织编制了《伊春森工集团“无废林场”建设实施方案》。
随后,各林场根据自身特色,围绕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开展工作。
有的林场利用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丰富湖羊养殖饲料,不仅消化了废弃秸秆,还有效促进了湖羊养殖产业发展。
有的林场鼓励居民集中收集畜禽粪污,制成农家肥,用于农业种植或还林。
数据显示,2024年,伊春森工集团累计投入2453.21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全年共有12个林场完成“无废林场”建设目标,并通过市级验收。
“2022年以来,伊春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协同伊春森工集团开展‘无废林场’和‘零碳林场’协同建设,并与‘美丽林场’建设深度有机融合,取得了良好成效。”伊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徐铁成表示。
全民参与强化污染源头防控
2024年,伊春对照黑龙江省“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估细则,调整更新《伊春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工作方案》,确定“无废机关”“无废学校”等9种类型、62家单位、12家“无废林场”建设工作。
“无废林场”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近年来,伊春在“无废林场”建设中,全覆盖设置了分类垃圾箱共计200余个。“我们同步开展了宣传工作,随分类垃圾箱粘贴分类须知,不定期部署专人现场督促指导垃圾分类,培养居民树立自觉意识,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新风尚。”伊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无废林场”建设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长远林场将重点放在了污染源头防控,紧盯林场供水供热、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关键瓶颈,推进污染防治。截至目前,改造供水设施41处、铺设供水管线5094延长米,积极应用兰炭环保锅炉进行集中供暖,铺设供热管网3280延长米,分户供热改造246户,实现碳排放和供热成本“双减”。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降低源头废物产生,在“无废林场”建设过程中,各林场均制定并执行了无废办公制度。
“各林场借助手机和信息化软件的相关功能,建立了工作联络微信群,全面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纸张、墨盒等办公耗材的使用量。”伊春森工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统计,2023年,各林场办公用纸使用数量环比往年降低了50% — 70% 。各林场在开展建设工作中优先选用新能源,改造多处燃煤锅炉,启用电锅炉取暖,既降低了煤炭使用量,又减少了烟尘排放。
利用林场特色产业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如何利用林场特色产业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成为打造伊春特色、伊春品牌的关键一步。
破碎、烘干、燃烧、混合搅拌……经过这些流程,废弃菌包最终形成生物质颗粒,一步步转化成清洁能源,实现变废为宝。
“废弃食用菌包资源化利用项目主要对全市废弃食用菌包实行收集、加工、销售闭环管理,最终生产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炭基有机肥、菌糠炭化系列产品。”伊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涛告诉记者。
目前,这一项目已在伊春市丰林县新青镇、伊春市友好区双子河镇建设完成了两条生产线。两地企业投产后年可消耗处理废弃食用菌包6000万袋,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1.5万吨、有机肥5000吨。
“身穿黑白衣,花间勤采蜜。”位于伊春市友好区的上甘岭红山林场,利用蜜蜂传粉行为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增加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效提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促进森林碳汇,改善空气质量,促进旅游业再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我们将林场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展林场经济,实现富群众、碳减排两手抓两手硬。”上甘岭林业局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近年来,不少林场依托林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食品、养殖、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探索森林经营碳汇交易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伊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伊春“无废林场”建设已走过3年时间,“无废林场”建设带来的环境改善成果,正在逐渐显现。下一步,伊春将全面推进林场道路、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升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依托日月峡、溪水公园、自在乡里等景区,发展民宿、研学基地、农家乐等产业,以优质的“无废”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