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绿色产业 > 正文 >

“不砍树也能致富,空气也能卖钱” 福建乡村生态致富产业惠民

2022-04-22 10:23来源: 中国新闻网编辑:遥城
  (小康中国)“不砍树也能致富,空气也能卖钱” 福建乡村生态致富产业惠民
  “我们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空气也能卖钱。”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副镇长、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对此感触尤深。
  30年前,常口村被称为“三无村”。如今,这个小山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村居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有序,宽阔河面上皮划艇穿梭其间,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实施森林碳汇造林,发展珍贵苗木、中药材等产业;打造皮划艇训练基地,开展集训比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结合“产学研”模式,建立青少年户外研学培训基地……森林覆盖率达85%的常口村,依托好生态,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张林顺告诉中新社记者,常口村共246户1062人,2021年有八成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145万元(人民币,下同),农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
  去年5月18日,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的12723吨碳汇,就地实现流转和收储。“我们村一棵树没砍,靠‘打包卖空气’就挣了14万多元。”
  作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之一,三明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推进碳票、林票等制度创新。目前,该市已有211个村开展林票实践探索,制发林票金额1.63亿元,惠及村民近1.57万户、6万余人,也让所在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5万元以上。
  林改,在三明不断深化与实践。三明市沙县区副区长夏永福说,结合沙县小吃产业,沙县区推广种植小吃配料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发展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等康养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不只是好生态,好产业也带来乡村好发展。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盈收。村中“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热气腾腾的蒸饺、扁肉、拌面、炖罐等著名沙县小吃香气四溢,以它们为样本的卡通形象标识绘制在街边白墙上,赫然入目。
  在全国多地开过沙县小吃店的村民俞其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去年回到家乡和父母一同开店。他说,生意好时,光是扁食一天就能卖出三四十斤,一斤约十几碗;旺季时,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五千元左右。
  “这样既减去了店租压力,还能照顾年岁渐长的父母。”俞其宝还有了自己的小目标:在村里建一个草莓采摘园,发展采摘游项目。
  以沙县小吃产业为基础,沙县完善旅游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沙县小吃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徐振海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俞邦村内现在建设的民宿有两百间,还计划在花海之中开行观光小火车。
  据官方统计,2021年,沙县小吃产业产值已超过530亿元,带动当地30多万人就业;俞邦村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28320元,同比增长20%。
  沙县区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表示,俞邦村将在耕读研学、生态休闲、小吃体验等领域发力,带动村民发家致富,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无价之宝”。
  常口村、俞邦村,只是福建乡村生态致富、产业惠农的缩影。在福建,各地正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培训研学、休闲旅游、自然观鸟等各种业态,在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上各显神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者 郑江洛 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