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绿色产业 > 正文 >

佛山为传统行业绿色转型“立规矩”

2024-11-15 10:39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走进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一排排楼房干净整洁。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佛山工业制造业总体规模大,但早期自发聚集、无序发展的工业集聚区和村级工业园,不仅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还拖慢了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为此,佛山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着力点,聚焦传统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不优、集聚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大等问题,为传统行业绿色发展“立规矩”。
  
  企业 “上楼”,集聚效应提升
  
  近年来,早期企业的自发无序聚集成为制约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则为佛山突破瓶颈提供了方向。
  “我们以村改为契机,科学活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对产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推动制造业企业由分散经营转变为定点集中管理,优化了产业布局,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科长梁国辉口中的村改是指通过拆除重建、综合整治等措施,将以前无序发展的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实现市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品质提升。
  据了解,顺德区在村改过程中融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将382个零散的村级工业园升级整合为20个产业集聚区及30个主题园区,将管控分区与整合园区进行叠加,对管控单元细化到村级工业园、规划重点开发地块,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力支撑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均安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正是改造后的成果,目前,有30家金属表面处理企业聚集于此。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均安监管所主管李志勇指着园区内整齐的工业厂房为记者介绍,以前这里的企业布局混乱,污染处理管理不到位,很远就能闻到异味。村改后,同类型企业分布在同一栋楼里,实现“上楼”集聚发展。园区为企业配备了废水、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实现了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我们进入园区后不用再考虑废水废气的处置问题,节省了不少成本。”园区内某入驻企业负责人说,“园区像是精装修的房子,可以拎包入住。”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环评股副股长康硕告诉记者,他们按照区域发展特点,将区内生态环境痛点、难点问题落实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中,为推动村改园区规划建设、引导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如针对辖区内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的治理,生态环境部门在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过程中,明确提出含酸洗、磷化的金属表面处理应进入以此类项目为主导产业、有相应废水集中治理设施的工业园区,为企业集聚发展“立规矩”。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引导下,顺德区系统推进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腾出连片空间,布局产业集聚区和主题产业园,推动工业项目入园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
  
  污水“自产自销”,园区绿色循环发展
  
  在距离均安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50多公里的高明区沧江工业园(西安片区)内,聚集了多家印染企业。不同的是,这个产业园更注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产业园内,配套设有统一处置污水的水质净化中心和统一供能的热电冷联产项目。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高明分局荷城监管所所长梁志锋告诉记者,这些项目都是为了破解高明区荷城街道环境管控单元内产业布局不科学、集聚度不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承载力不足等问题。
  以前这些印染企业分布零散、治污水平低、资源消耗大,日用水量高达4.7万吨。同时,受印染尾水排放影响,配套的市政污水处理厂时常超负荷运行,用地效益低、监管难度大、原地提升难等传统工业园共性问题也逐渐显露。“环境容量制约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面临空前的发展困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成为迫切课题。”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高明分局环评股股长李琅表示。
  因此,印染企业被统一“挪”入园区。园区在规划阶段依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科学划定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园区统一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中水回用,通过横向资源整合,形成循环经济式的供应链,为园区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建成后的热电冷联产项目在为园区提供电力的同时,将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冷水、热能、蒸汽、回用水等副产品统一供给企业用于生产,累计减少分散锅炉23个,氮氧化物减排197吨/年,二氧化硫减排44吨/年,同时可节约企业蒸汽使用成本60元/吨。水质净化中心则将热电企业、印染企业产生的废水处理成可回用的中水,每年可节水876万吨。
  均安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和沧江工业园(西安片区)都是佛山市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传统行业绿色发展的缩影。“我们将努力建设更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建设半城山水满城绿的绿美佛山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梁国辉表示。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