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地方资讯 > 正文 >

把“环境痛点”变成“生态亮点”

2024-09-19 14:13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准东开发区)芨芨湖镇,一处完成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采坑,不仅保留了野生动物饮水点,还使其与水源周边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相适应。
  近日,准东开发区历史遗留采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二期)完成初步验收。这个总投资894万元的项目,共完成采坑治理19处,平整场地410余万立方米,削坡90余万立方米,有效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原始地貌。至此,为期3年的恢复治理历史遗留采坑任务宣告完成。
  从过去的满目疮痍,到现在的重焕生机,是准东开发区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首次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
  
  近年来,准东开发区狠下决心、创新探索、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使昔日的“伤疤”得以愈合,变“环境痛点”为“生态亮点”。
  恢复治理历史遗留采坑,首要工作是核查摸清底数。准东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220公里,南北宽60公里。从2021年开始,昌吉州自然资源局准东分局(以下简称准东自然资源分局)在全国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成果基础上,统筹安排专家技术人员5人、抽调12名技术骨干,组建共17人的核查工作组,首次组织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按照统一制定和下发的224个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图斑,分类制定认定标准和核查技术规程,严格执行保密管理及安全生产要求,充分应用历史遗留矿山核查系统和手机App,组织开展实地核查及内业填报。根据上级部门信息反馈审核认定结果,不断完善准东开发区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完成核查成果数据库建立,最终形成准东开发区历史遗留矿山基础情况核查成果。
  经摸底调查,截至2022年底,准东开发区共发现160余处历史遗留各类采坑,其中约80%为无责任主体的采坑。
  为了恢复治理历史遗留采坑,准东开发区科学规划,制定方案,多方筹措资金4100万元,于2022年8月启动了历史遗留采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在恢复治理过程中,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于较浅的采坑,使用大型推土机、铲车等机械进行场地平整,重新种植适宜的植被;对于较深较大的采坑,通过土方回填、削方放坡、场地平整、拉方覆土、播撒草籽等手段进行恢复治理。”准东自然资源分局局长刘东介绍道。
  
  部分采坑的生态环境已有效恢复
  
  准东开发区旅游公路26公里处北部的一处采坑,曾经是一个深约20米、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大型采坑。采坑底部堆积着废弃的矿石和垃圾,周边的土地也因采挖而变得贫瘠,土壤板结,毫无生机。采坑周边的地质结构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滑坡和坍塌,给施工带来极高的风险。同时,大风、高温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为了恢复治理这一点位,准东自然资源分局工作人员同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书记江善斌等专家,多次深入实地进行全面勘查,收集详尽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制定安全可靠的治理方案。一方面,采用削方放坡、土方回填等方式,逐步填平采坑,恢复地形的平整度,回填土方3.4万立方米,覆土7.7万平方米,平整场地面积达38.4万平方米。另一方面,注重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多样性,精选适合开发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品种,如绢蒿、驼绒藜、草木樨、高冰草等,共播撒草籽2300公斤。“通过大规模的种植,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群落,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刘东说。
  去年8月,在芨芨湖镇辖区一个采坑内,项目施工人员发现植被十分茂盛,地面还留下了大量的动物脚印。经盯守和走访,初步判断这一采坑为动物饮水点和候鸟栖息地。随后,项目组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恢复治理方案,在保留动物饮水点的同时,使水源周边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
  经过连续3年不懈努力,准东开发区共完成134处历史遗留采坑的恢复治理,总面积达2.4万余亩。其间,累计出动大型施工机械60余台,播撒草籽50余吨,草籽播撒率达到了100%。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