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 正文 >

以城市新活力提升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2019-10-21 15:55来源: 广州日报编辑:南筏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血液骨髓、落到具体行动,把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既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本质所在。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篇大文章,希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州的具体化。市委党校把“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作为教学科研咨询工作的主线,组织全校教研骨干和在校学员深入一线调查,进行交流研讨,推出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今年9月,市委党校新型智库课题组带领第90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围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主题,进行了为期五周的结构化研讨,形成了五篇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广州市委把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总抓手,制定实施“1+1+4”工作举措,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红色文化注入活力之魂,以人民为中心固守活力之本,以全面开放浚疏活力之源,以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夯实活力之基,以一流治理破解活力之困,初步形成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推动路径。站在新的起点上,广州要以城市新活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在全省实施双核驱动发展战略中担当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作为。

    实践表明,只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自觉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老城市实现新活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也是广州人的历史使命。努力奔跑吧,让奇迹在我们身上发生,让历史在我们手中书写。

    自信和文明传播提供支撑。

广州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城市,内在精神既体现在奉献,又体现在担当。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很多重大任务,特别是具有开创先河性质的重大任务,是在广州开始、展开和完成的。红色文化是广州城市精神光谱中的亮点,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体现着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奋斗之美。“敢想会干为人民”作为广州的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广州跻身世界一线城市的精神标识。只有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以红色文化注入活力之魂,才能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精神动力。

    一年来,市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建设广州市(越秀)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作为广州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功能的重大举措。依托中共三大会址和农讲所旧址成立“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红色学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史迹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广州市红色旅游发展分工方案》,推动一批红色史迹点保护和活化利用。积极推进《广州市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广州近现代革命史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广州红色文化遗址串珠成链,释放巨大红色效应。爱国爱党爱广州与敢想会干为人民交相辉映,为激发城市新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新的起点上,广州要充分发挥近现代历史旧址资源丰富齐全的优势,在全市整体规划打造历史文化长廊,将广州市(越秀)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纳入历史长廊来考量,形成红色文化传播高地,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明传播提供支撑。要彰显广州作为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基地和国民革命中心的历史地位,围绕党的创建、国民革命、工农运动、武装起义,在越秀区连片打造形成不同红色记忆主题区,以不同主题的代表人物革命足迹为线索,打造党的初心使命诠释感悟和党性教育阵地,展现我们党早期奋进的历史缩影,形成向世界传播红色文化的高地和面向公众开放的红色文化会客厅。在此基础上,选择在荔湾区建设近现代历史展览馆,在越秀区建设党的创建历史展览馆,在海珠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展览馆,在天河区建设改革开放成就展览馆,在南沙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展览馆,以“城市博物馆”的思维充分展现近现代历史长卷,使红色文化与城市精神、城市文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通过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展现世界一流湾区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这既是广州向党的百岁生日奉献的最好礼物,也是广州向世界展示老城市新活力的最好回答。

    以人民为中心固守活力之本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引领作用

    广州要继续抓住人这个核心,聚焦基层这个重点,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鲜明导向,也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对于深圳这座新城市,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对于广州这座老城市,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是国家发展战略赋予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政治使命。

    一年来,广州紧紧抓住基层治理这个牛鼻子,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围绕城市养老、城市更新和旧小区改造、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等民生难题,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管理创新,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得到全面提升。

    以全面开放浚疏活力之源争创广州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必须把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激发新活力之源泉,全面提升广州开放发展水平,增创广州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南大门,广州已经率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新格局。争创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以全面开放提升广州城市新活力之能级,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赋予的使命,也是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不二选择。

    以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夯实活力之基引领新时代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广州要加大对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人才的引进,力争早日培育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广州本土领军人才。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世界经济发展表明,领先的科技和尖端的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广州要跳出路径依赖,对标最优最好最先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集聚战略,夯实城市活力之基,引领推动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人才的引进,将财政资金和政策资源聚焦到有利于提升广州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开创战略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的顶级人才及团队上,力争早日培育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广州本土领军人才。发挥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创新的能量,放宽研发主体在科研经费使用上的限制,出台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制度,鼓励研发主体合理、高效使用财政科研经费,提高科技人员经费额度和标准,加大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加大对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各类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贯彻实施,加快推动各项青年科技人才政策落实。及时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人才政策,及时拨付各类人才、项目资助资金,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人才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的引才聚才效应,逐步向各区下放人才绿卡行政审核事权,让更多优秀人才不落户也能享受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户籍市民待遇。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新型智库课题组

    以一流治理破解活力之困像绣花一样加强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

    广州要以推动城市治理法治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为基本路径,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空间,就应该有人民满意的温度和色彩,理应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经得起品味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通过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破解城市治理的堵点、疼点和盲点,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既让市民生活舒适,也能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焕发生机活力,积聚未来发展潜力,最终打造城市可持续的竞争力。

一年来,广州围绕建设更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以绣花功夫,加强精细化治理,探索有关领域的标准化治理。一是推动出台加强违法建设治理的工作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责任追究办法,结合环境治理、城市更新改造、重大项目、产业升级、扫黑除恶等同步推进违法建设治理。二是加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坚持系统治理与源头治理、属地治理与跨界治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四个结合”,河涌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联动协作机制逐渐搭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完善,河涌治理智能化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河涌治理工作的“广州经验”。三是广州将新科技、智能化引入城市治理,使“大城市病”得到缓解:智能摄像头覆盖主要道路、重点场所,随时监测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行为及可疑人员,使执法精准高效,带给市民安全感;智能门禁应用于城中村、出租屋,更好地维护了秩序和治安;自助办证机、停车APP等,使公共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更多市民,便利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