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源市源城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科学发展、保持发展的定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美丽宜居新城取得显著成效。
城区“去污”能力显著提升
去年底,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建成了泥径小组污水处理站,使该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远通介绍说,加上此前完成的莲花小组污水处理站,该村污水处理服务基本覆盖全村。据悉,埔前镇拟新建污水处理站点7个,铺设管网11套,主要分布在双头、坪围、陂角、高围、上村、埔前6个村,可服务人口1500户约6850人。
源城区大力推进镇、村污水处理的管网建设,确保了农村基层“去污”能力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相匹配,这是该区注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源城污水处理厂承担着源城区高埔开发区、龙源开发区、高埔岗工业园、龙岭工业园、埔前镇区、埔前台源开发区等总计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收集与治理任务。该厂一期总投资1.4亿元,厂区投资5852.56万元,管道投资8147.44万元,管网总长12.8公里,已于2010年6月28日通过工程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并运营。自源城污水处理厂运行以来,该区环保部门严格按照环境监察的工作要求,落实好污水处理厂的环境监管工作。根据现场执法检查、常规监测以及在线监控情况来看,该厂各项出水指标均持续稳定达标。
此外,按照大简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源城区在埔前镇双头、坪围、高围、陂角4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试点工程,作为大简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该工程总投资约190万元,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该片区的农村生活污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源城区从多个方面着手,推进水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源城区去年共投入约318万元,开展市区“两江四岸”水浮莲和水面垃圾清理工作,出动打捞船只约1825船次,打捞人员5475人次,共清理水浮莲约6120吨,“两江四岸”河面水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埔前镇大简河截污工程建设,投入600万元建设资金,对大简河瓦片雪、黄果沥桥、蓝田路西区3处截污点实施截污;出台《源城区畜禽禁养区划定方案》,进一步规范了畜禽养殖行为,禁养区范围内非法养猪场全部清理完成;制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完成河道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方案,并将无人机巡查与河道管护人员的日常检查有机结合,确保了河流常态化管理到位;开展新丰江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船只整治行动,完善保护区边界标识,重点检查保护区内涉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网箱养殖、旅游餐饮等问题;按照中央、省环保督察相关要求,对新丰江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周边非法建筑物、鱼排进行全面清拆,清拆面积达5260平方米。
为确保空气质量总体优良,源城区持续开展辖区内餐饮行业油烟污染整治工作,对辖区内的125家餐饮店进行了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餐饮店要求限时整改。对露天焚烧实行网格化管理,群众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现象大幅减少。针对工地扬尘问题进行整治,全区建筑工地全面落实施工扬尘防治6个100%。此外,还开展“散乱污”企业、生物质锅炉、挥发性有机物整治行动,完成11家“散乱污”企业整治。
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
自“河长制”工作启动以来,源城区通过推行“河长制”“二三四”工作模式(即两大体系、三大保障、四大举措),加快“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推动该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区“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流域)9条,河流长度达84.64公里,流域面积512.83平方公里。
源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执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区、镇级“河长制”工作方案,高位推进各项工作。通过“一人一河”的责任划分方式,搭建起“区—镇(街)—村(居)”三级河长体系,全区21条河流(流域)全面实行“河长制”,设置区级河长9人、镇级河长29人、村级河段长48人,解决了河流管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源城区着眼全区水域,对21条河流、22座水库和1个湖泊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完成了全区“河湖名录”,初步建立起河库信息数据库;同时聘请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启动了区级主要河流的“一河一策”编制工作,针对河流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水域岸线管理以及执法监督7个方面,提出治理保护对策。(张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