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法治 > 正文 >

现场开庭上好普法课

2021-10-22 15:45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日前,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案发地江苏省盐城市阜宁金沙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开庭审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庭审是在户外公开进行的。现场除相关工作人员外,还有自发前来旁听的近百名群众。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姚某等3人在保护区内多次于夜间携带渔网等工具非法捕捞并销售。检察机关认为,3名被告人不仅涉嫌刑事犯罪,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整个审理过程让现场公众印象深刻,很多钓鱼、捕捞爱好者纷纷向法庭工作人员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现场庭审同时成为一个大型的现场普法活动。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涉及的具体内容,逐步由对大气、水、土壤等大环境的监管,扩展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私家车尾气检测、生活垃圾分类、禁渔禁捕等领域。但目前来看,一些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对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仍需提高。

  在案发地现场对生态环境相关案件开庭审理,是一种创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宣传模式,可以让现场人员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现场庭审时的各种提问、回答、辩论以及判决,将相关法律法规的传播由灌输式、单一化转变为互动式、多元化,使参与者都能深受教育。

  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扩大现场庭审的影响力,还可以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 对庭审现场进行直播,或在公园、市民活动中心等其他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场所进行。此外,还可以考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观看,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庭审生态环保案件,事先需做足准备,以及时应对各种情况。庭审过程既要表达执法监管部门对违法“零容忍”的坚定立场,又要给予被告充分的陈述申辩权。将违法事实、处罚依据以及责任后果讲清楚,让被告者和所有旁听者心服口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作者:郑兴春 何丽娜 范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