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正文 >

在山里兜兜转转40年,有苦更有乐

2021-12-16 14:37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巡护员熊柏泉在调查熊猫发情期留下的标记。

 

  图为巡护员罗春平(左)与李芯锐(右)。

 

  “在山里兜兜转转40多年,有苦,更有乐。”

  “今年是我做巡护员的第十一年,也是今年,我在野外见到了大熊猫,还拍到了视频。”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冲在生态保护的第一线,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巡护和监测。他们足迹遍布全国147万平方公里、2700余处自然保护区,风雨无阻地守护着保护区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在野外,他们既有命悬一线的危机,也有近距离看见野生动物的惊喜。如果说自然保护区的体制机制建设搭建起了生态系统保护的框架,那么巡护员就是将保护落到实地的中坚力量。

  公众对巡护工作知之甚少

  熊柏泉成为一名巡护员已经41年了。在他看来,这既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41年来,我似乎没有把在山里日复一日的行走,当成是高大上的事业,但每次在野外抢救伤病大熊猫时,能守护着‘国宝’,我觉得很自豪。”

  李芯锐是位80后,成为巡护员11年,目前在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他觉得巡护员是有特殊贡献的职业,履行着看山护林守护生灵的职责,但大众不太关注。

  穿行于陕西省与四川省山林中的他们,在前不久都获得了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桃花源巡护员奖”,这是一份对汗水与艰辛付出的认可和激励。同样,人们也将目光关注到巡护员群体。

  从2018年起,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李彬彬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就我国保护区工作人员现状与职业满意度进行研究,他们近期发布了《2021保护区工作人员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研究成果。

  “其实公众对巡护员存在着很多误解。”李彬彬介绍道,“人们并不了解巡护员到底做些什么,认可度低,只是直观地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危险。”

  “还有很多人觉得这个职业门槛很低,是最低的劳动阶层,又苦又累,收入也普遍偏低。”李芯锐说。

  一般来说,巡护员的工作包括护林防火、制止非法盗猎采集等日常巡护,监测能反映保护效果的指示性野生动植物,此外还包括深入周边社区以减少破坏性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同时协助周边社区发展等。

  正是因为大多数保护区的位置偏远,巡护员与社会及大众接触有限,使得他们的重要性经常被公众忽视。“与日常职业相比,巡护员是一种高危职业。他们长期在野外工作,工作环境艰苦,有可能会面临自然灾害、野生动物袭击等意外风险,还有可能与危险的盗猎分子正面对抗。”李彬彬补充。

  高危、艰苦,几乎是人们对这份工作不约而同的认知,这让长期深耕一线的巡护员显得十分难得。“再先进的自然保护理念也只有实践才能取得效果。”在桃花源基金会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王德智看来,“巡护员的工作看似基础简单,实际上十分重要。只有实实在在做好巡护,才能管住非法的人类活动,还自然以宁静。”

  危险与热爱并存,巡护员以临聘为主,老龄化且流失严重

  李芯锐还记得那次与羚牛“狭路相逢”时的惊险,以及另一次令人难以忘记的“失温体验”。“无处可躲也后怕不已,我们所有人都瘫坐在一旁大喘气。”“在箭竹林,雪从脖领往我衣服里钻,山上大雾弥漫,这条路走得特别漫长,我忍不住地打哆嗦,又冷又晕,后来才知道这叫失温。”

  熊柏泉也同样陷入过各种困境。“佛坪保护区内不通路,所有人员进出和物资运送,全靠人扛马驮。天气好时,倒不觉得有多难。但是,秦岭山大沟深,常常一天里阴晴不定,在巡护半路上遇到下雨下雪还摔伤时,会感到很无助。”

  虽然危险无处不在,但也正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巡护职责的坚守,支撑着每一名巡护员坚守在一线。在李彬彬团队发表的《报告》中,巡护员到保护区工作的原因,排名最高的是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喜爱(71.0%)。

  《报告》中还对巡护员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比如与非巡护员相比,巡护员中有更高比例为临聘职工。在所有受访者中,约1/3表示会考虑辞职,主要原因是工资和奖金低(60.4%),工作环境差、基础设施和装备上的欠缺(52.1%),面对盗猎等违法行为没有执法权(49.0%)。

  “种种原因会导致没有办法维持一支稳定的巡护队伍。”李彬彬表示,“虽然随着国家对保护地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关注被投入到保护地的建设和运营当中,但是,对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关注却依然非常匮乏,而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由于受到事业单位管理限制,一直无法解决。”

  此外,《报告》还提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保护区面临着巡护队员紧缺、老龄化的问题。巡护员的平均年龄为40岁,与全球平均年龄(41岁)持平,这意味着很多保护区面临巡护员青黄不接的困境。“当这一代的巡护员进入到老年,无法再开展野外工作,而年轻队伍没有补充,保护区将面临无人可用、单位最基本的巡护监测职能无法履行的局面。”李彬彬补充。

  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走了一茬又一茬。如今,59岁的熊柏泉也快退休了,而他最大的心愿是带着老伴去旅游,弥补多年来忙于巡护工作无法照顾家庭的亏欠。

  建立正向反馈与激励机制,加强巡护员能力建设

  让李芯锐倍感欣慰的是,现在有更多的人关注到巡护员群体,包括桃花源基金会每年的最美巡护员评奖活动。“我觉得事情在慢慢变好,证明更多的人愿意支持这份事业,也看到了巡护员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通过‘桃花源巡护员奖’让巡护员的奉献被更多人认可,从而能够更加珍惜他们日夜守护的山河湖水。”王德智反复强调着基层巡护的重要性,“光有科技很多时候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众多巡护员真正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才能解决那些最基本的问题。”

  关注也许能带来一些改变。李彬彬的团队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对完善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相关制度和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热爱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应该建立正向反馈与激励机制。”李彬彬进一步解释道,“要确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奖金的性质和作用。根据当地野外条件和工作难度确定一套野外工作补贴制度,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特殊岗位津贴中进行规定,当地财政需配合实施,这样才能保障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利益和工作积极性。”

  保护区还应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针对不同人才,实行不同的聘用流程。比如对于对山林较熟悉却没有教育学历的当地人员,可以采用临聘合同制,提高相应福利待遇。同时,对较为优秀的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考核制度,让其进入到正式职工行列。

  《报告》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有近一半的受访者(42%)认为他们没有接受足够多的培训。尽管巡护员总体上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很有信心,但他们对急救技能并不熟悉。如果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遇到被蛇咬伤或突发意外状况等紧急情况可以更加妥善处理,甚至挽救生命。李彬彬表示:“完善员工培训可以解决类似问题,但由于资金和能力有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无法提供完善专业的培训,这意味着需要各级政府及林草系统等部门机构的支持。下一步,还应加强巡护员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

  不过,李芯锐分享了一件高兴事,“前段时间相关部门的人来到保护区做调研,关注到人员编制的问题,我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但我相信这是改善的开始。”作者: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