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正文 >

“确保每一滴长江水水质有据可查是我们的使命”——记2021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魏嵬

2022-03-03 15:26来源: 中国环境APP编辑:雪儿

  “把着生态屏障的最后关口,扛着守护长江重庆段的国家使命,奔走在青山绿水之间,一腔赤诚,万千足迹,清江碧水,是你写在祖国大地最美的诗行……”

  直到颁奖词出现在眼前,魏嵬仍觉得有些意外,228日,2021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中,魏嵬成功当选。

  作为重庆市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的他,扎根一线,投身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干就是16年。16年来,跋重山、涉千水,他的足迹遍布巫山县域内长江段及其6条支流,行程超8万公里水路,相当于绕地球一周。

  在他看来,长江的水,越来越清澈,也越来越甘甜。

  坚守

  守护长江重庆段最后一道闸

  冬春之交,江面寒风未歇,江水碧波荡漾,这里是长江巫山段培石断面,是长江出重庆的最后一道“关闸”。

  打水、采样、分装……魏嵬和同事李果有条不紊地采样,每一个步骤他们都一丝不苟。

  李果知道,采样的每一个步骤都事关监测结果,采样的位置必须准确、容器必须严格达标、试剂少一滴或多一滴都不容有差,这不仅仅是科学的要求,更是在魏嵬的带领下,监测站所有人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精细分装、贴上标签,送实验室……一系列标准、科学的动作后,水环境质量状况被上报,成为精准施策的科学参考。

  因为经常身着白大褂开展采样监测和实验分析工作,魏嵬和同事们也被称为“水医生”。给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质做“体检”,时刻关注水质变化情况,出报告就是他们的职责,魏嵬说道。 

  身穿“白大褂”的魏嵬,正在监测长江水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紧邻重庆和湖北交界处的培石断面,是长江干流重庆段出境水水质国家考核断面,其监测数据反映了长江干流重庆段出境水质状况,水环境质量保护尤为重要。

  同时,这里的监测结果也能够为全市的水环境治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我们绝不让不达标的水流出重庆,确保每一滴长江水水质有据可查是我们的使命。”魏嵬说。

  数据显示,长江重庆段出境断面自2017年以来,稳定保持在II类水质标准,各支流水质稳定达到相应水域功能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挑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然而,平静的水面也偶有涟漪。

  200712月,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唐家湾段大规模爆发“水华”,直接影响到大昌镇饮用水安全,魏嵬连续两个多月坚守在监测工作第一线,采样、实验分析至形成数据报告,为大昌镇饮用水水源地重新选址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通往采样点的“路”,是魏嵬和同事“蹚”出来的。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魏嵬和同事坚持到采样点采集,绝不会在路途中随意“取样”,这样才会为判断和决策提供真实依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14年“8.13”巫山县千丈岩饮用水源地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中,魏嵬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起了特征污染物乙基钠黄药的分析工作,在事发现场搭建起了临时实验室,吃住都搬到了山上,在分析仪器前一站就是一整天,只为了能及时将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上报给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20168月,巫山县千丈岩水库有人非法捕捞,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魏嵬与同事们硬是在不通公路的山区密林里,一路跋涉,两个小时就赶到事发地。

  “我们到达水源地的时候,发现水位已经下降,岸边全是淤泥,如果望而却步,不负责任,就近取一些水样回去也能交差。”魏嵬告诉记者,但是,作为一名监测人员,取得真实准确的数据,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他们义无反顾决定蹚过这一段淤泥取样。一串串或深或浅的泥脚印,将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送往了指挥部,为他们提供决策依据,也保障了6万人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

  在魏嵬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能坐车、能坐船、能走山路、能挨饿,更能吃苦”成为魏嵬和团队的标签。

  实际上,很多采样点为了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设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需要坐几小时车后步行才能达到。魏嵬表示,巫山县属于山地地形,外出采样不时会遇落石挡道,便只能步行或搭乘当地村民的摩托车前往采样点位;而深冬外出,山上小路常有积雪,他们也会顶着冷冽的雪风,踏上湿滑的雪中小路前往采样点位。

  这些经历,让魏嵬的职业道路遍布荆棘与挑战,但没有哪一次能够阻止他前行的步伐。

  传承

  赓续长江守护情

  魏嵬生于巫山县城、长于巫山县城,而县城又是依着长江而建成的,他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孩子,对长江自然而然地怀着亲近和保护的情感。

  2005628日,魏嵬大学毕业后便入职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在入职的第一个周五,他便被叫上跟随前辈们一起去大宁河参与采集水样的工作。那时的他,虽说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但当真正的工作摆在面前时,仍觉手足无措。


2021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录制现场。余常海摄


2021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录制现场。余常海摄

  魏嵬记得刚入行没多久,由于条件受限,他们的采集用船是租用的铁皮船,有一年冬天,在对大宁河花台断面开展采样时,由于船头站的人较多,魏嵬在回舱拿东西时不小心落入水中,从接近零度的水中被“捞”起来时,他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监测站的站长吴光应一边鼓励他坚持完成工作,一边和另一个同事分别脱下了一件毛衣和一条秋裤给魏嵬穿上,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魏嵬的同时也让他明白,坚持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根本,最终他们也圆满完成了采样工作。

  站里的前辈们手把手教学,魏嵬自己也刻苦钻研,在一次次外出采样中魏嵬越发得心应手。如今的魏嵬,已经成长为站内的技术领头人,个人持证上岗项目达54项,占全站持证上岗数的一半以上。

  “但除了自己要钻研技术、提升业务能力,全站的各项水平也得跟上。”魏嵬说。因此,带徒弟也成了他的工作之一。

  工作现场,往往能够看到魏嵬为同事们讲解相关技术要求、指导监测手法的身影,也经常组织带领全站技术人员集中学习研讨国家、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在站里的16年,魏嵬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同事来来往往,见证着监测船、监测工具和实验设备的一次次升级换代,但“传承”二字始终萦绕心头,他不仅向年轻同事们传授工作中的经验技术,还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情怀。

  魏嵬说,未来,他和同事们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好重庆长江流域东大门,让每一捧长江水都回味甘甜。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余常海 通讯员刘航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