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正文 >

二十六载与生态环保同成长——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生态环境局法规宣教科负责人薛同超

2022-08-15 15:02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1996年,刚满20岁的薛同超赶上了最后一波工作分配的时代大潮。“我满腔热血地选择了环保。”到今天,这份热情伴着他走过了26年的环保岁月。这26年里,生态环保事业飞速发展,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薛同超不但是见证者,还作为亲历者真真切切地参与其中。
图为工作中的薛同超
  “很少有同事比他来得早”
  “薛科长来得特别早。”胡伟是江苏省南京市六合生态环境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和薛同超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别说迟到,甚至很少有同事来得比薛科长还早。”到得早,是薛同超从20岁开始养成的习惯。
  几乎很多环保人的起点都是监测站,薛同超还记得自己初到监测站时的模样,“就是一个紧张到直搓手的小伙。”站在前辈身边,第一次看着他们用滴管提取样本,再仔细地放入到培养皿中,薛同超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环境监测有一半的工作地点在室外,爬烟囱、下污水是基本操作,可以说,每一次出任务都是一场技能考核。
  每天早上六点,薛同超就已经到单位,扫好地、烧好水,然后就趴在实验桌前,仔仔细细过一遍采样流程。没人问他,家住这么远,几点起的床,几点出的门。当然,他也从不说苦和累。韧劲,好像是这个年轻人特有的天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相继成立环境监测处和各级环境监测站,那时候技术不足,人手也紧缺。”20岁的薛同超无法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遥感监测、走航车等等一系列高科技环境监测工具。他站在环境监测的先锋队中,为了能得到更精确的监测数据,靠的是不怕高,40米高的烟囱,在没有防护装置的情况下说上就上;拼的是不怕累,冬天刺骨的河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下去4次;比的是不怕苦,繁杂的监测流程,一遍遍温习回顾,直至烂熟于心。
  “灯光下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20岁到30岁,有人称它为人生的“黄金十年”,薛同超是在监测站度过的。同事换了好几批,称呼也从“小薛”变为“薛站”。还没等他在岗位上从容多久,一张调令将他调入生态科,开始着手筹备国家级生态区的创建。
  “1995年开始,全国先后开始了省、地、县级规模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10年,六合区也加入其中。”担负责任的薛同超查阅了有关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所有资料,接手创建台账的收集整理汇编、技术报告的审核把关。
  “灯光下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同事介绍,那一年,薛同超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却已体察到父亲的辛劳,还在作文里描写了父亲在工作中忙碌的状态。台账资料和技术报告中的所有信息,薛同超需要一个个调研,一个个核对。
  不过,时隔多年,薛同超仍清楚地记得生态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考核命名时,他抱着儿子在六合区的龙池湖旁跑了好几圈。在晚霞的映衬下,孩子灿烂的笑容和龙池湖的荡漾碧波一同深深地印刻在薛同超的心里。直至今日,他或许已记不清那些加班加点的日日夜夜,但是这些工作背后的意义却在心中变得清晰和明确。
  努力跟上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步伐
  今年,46岁的薛同超又来到了新的部门——法规宣教科。“这栋大楼里的办公室,我几乎都待过了。”他坐在新的办公室里,感叹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桌上放了一摞环境法规相关书籍,和20岁时一样,不会就学,不明白就钻研,将韧劲发挥到极致。“我最近正在研究生态修复基地。”在南京,生态修复基地的创建仍处在探索阶段,从法规的学习到实践的推进,都反映在他笔记本里的圈圈画画,跑鞋上的泥土点点。
  努力跟上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步伐,薛同超比谁都认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季度立案件数创历史新高。”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他在工作报告中写上这样一句总结,这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让我们手牵手净化我们的家园,让我们肩并肩打造美好的明天。”在今年的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中,薛同超参加了《环保人之歌》的节目表演。一向内敛的他拿起话筒,一字一句,唱得认真又动情。或许,这份歌词里藏着属于他的环保故事。
  “初心”意为最初的心愿、信念。对每个人来说,“初心”一词自有它的定义,可能是在浮华世界中坚守的那份淡泊,也可能是在心底始终保留着的那份干净又热血的少年气。而薛同超用26年的勤恳与专注,诠释了自己的“初心”。 作者:汪金宁 张健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