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共有38个进京综合检查站,通州区就占了8个。”近日,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裴志鑫说:“这些入境的重型柴油车单位排放量高,车辆流动性大,是名副其实的‘巨污霸’。”
在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的事业中,从最初的政策规定存在盲点到闭环管理与各项条例、措施的不断落地完善,从效率不高的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科技化的执法方式,从简陋艰苦的工作环境到各种软硬件的不断升级配备……10年的北京蓝天保卫战,裴志鑫不曾缺席。
“我验车都通过了,怎么到你这就不合格了?”2012年国庆节期间,裴志鑫在执法中,拦停了一辆冒着黑烟的半挂货车,经检测尾气排放超标。
司机老刘一听要处罚,便忙不迭地套近乎:“我跑车挣点钱不容易,你们通融通融。”见裴志鑫态度坚决,老刘急了,“哪个柴油车不冒烟,我看你们就是没事找事。”
面对情绪失控的老刘,裴志鑫拉他到执法车里,一边安慰,一边倒了杯热水,跟老刘聊起了家常。等老刘情绪平稳,裴志鑫告诉他,车辆排放超标和咱们人生病差不多,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超载、用劣质油,还有经常低速、急加速、减速行驶这些不好的驾驶习惯都会造成排放超标。
接着,裴志鑫又给老刘介绍了执法检查的工作流程、标准、政策、法规,还有执法工作的意义。希望老刘能够关注车辆的尾气排放,不要因为超标违规再受到处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老刘心服口服,自觉接受了处罚。
“半年多后,我在路查时又一次遇到老刘,他的车况显然比之前好了很多,目测已经没有可见黑烟了。”裴志鑫说,自从上次违规后,老刘不仅坚持加正规油还定期保养维护车辆,同时,他还把这次经历讲给身边的车友,让他们都关注尾气排放。
对于从事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的工作人员来说,在一线执法过程中,遇到司机耍横、冷嘲热讽、各种言语刁难甚至动手都是家常便饭。司机们从一开始的不接受、不配合,到最后态度转变理解,这个过程是在考验执法人员的工作水平,也是在磨炼执法人员的耐心和意志。
“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绝对不是对立的。在一线执法过程中,做好普法宣传,做好与执法对象的沟通服务,让司机们真正理解和认同,切实提高环保意识,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裴志鑫说。
近年来,随着路网建设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通州区面临着巨大的车流压力。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力量该如何与车辆的超大基数相较?2014年,通州区在主要的进京路口安装了固定遥感监测,可以24小时监测,不用人在现场,就能远程通过计算机实时查看监测数据,大大提高尾气检测效率。
在前期工作中,裴志鑫发现,经过固定遥感设备时,很多心虚的车主不给油,溜车过点。这样,遥感设备难以准确捕捉到车辆尾气的实际排放情况。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裴志鑫一次次前往京津公路选点,最终在位于京津公路上行榆林庄红绿灯上桥处设置了一个固定遥感监测站点。“一般车辆要完成上桥,需要多来脚油,这使得那些‘投机取巧’的车主蒙混过关的概率变小了。”裴志鑫说道。
2018年6月,移动源污染治理再添利器,执法部门启用机动车环保执法APP,与各种检测设备联网,实现了机动车现场执法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上传,建立超标车“黑名单库”,通过整合大数据,追踪超标重型柴油车,一查到底,精确执法。
“以前执法,都靠人工记录和录入,加上检查内容多,数据都是零散的,难以形成大数据库。”裴志鑫表示,APP实现了数据整合。通过扫描重型柴油车车牌,即可查询车辆所有人的基本信息,车辆的历史检查记录也一览无余,“超标次数多的,我们会重点盯”。
裴志鑫说:“这些年,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但我们环保人的坚守始终如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环保人,争的就是这一口清新空气。”作者: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