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鱼、装鱼、拎着鱼桶穿过百米长的浮桥,把鱼喂给网箱中的江豚——这套动作丁泽良重复了16年。丁泽良是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白鱀豚保护区)的江豚饲养员,多年来他认真钻研人工繁育江豚的方法,两次为江豚“接生”,多次参与江豚救护行动,是名副其实的江豚“奶爸”。
从渔民到江豚“奶爸”
“这只叫萌萌,是天天的亲儿子,另一只叫方方,是天天的干儿子。”丁泽良搬着小凳子坐在水边,水里三只江豚接连游到岸边,张嘴接住丁泽良丢下的小鱼。
江豚们时不时在水面冒头,用头顶上方的小孔喷水。“它们这是在换气。”丁泽良和江豚的缘分正是从“换气”开始。
时间拨回2008年,一场罕见的冰冻灾害席卷我国南方地区,长江天鹅洲故道江面几乎全部结冰。丁泽良和妻子发现一只江豚用头撞击冰面,试图呼吸新鲜空气——作为哺乳动物,江豚依靠肺部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水换气。但冰层过厚,长时间的撞击不仅没有破开冰面,反而使得江豚头破血流。
丁泽良向保护区通报情况,保护区紧急增调破冰船救豚,与此同时,他也发动渔民朋友一起凿冰救豚。施救过程中,江豚的身体被碎冰割伤,部分江豚经过治疗被放回故道,两只受伤较重的江豚被放入网箱“留院观察”,其中就包括天天。
受伤的江豚需要照顾,拥有多年渔民经历、参与过江豚救护工作的丁泽良成为不二人选。自此,丁泽良完成了渔民到江豚“奶爸”的身份转换。
探索江豚人工繁育之道
“奶爸”并不好当。“我们不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不知道应该怎么养。”在丁泽良之前,极少有人工饲养江豚的成功案例,他只能一边喂养,一边摸索养育方法。
江豚爱吃小型鱼类,丁泽良用渔网捕捉新鲜的小鱼给它们吃。受伤的身体、陌生的环境加上对人类的戒备导致江豚“绝食”了。丁泽良有些发愁,他尝试用绳子吊起小鱼在水中摇晃,吸引江豚进食。
为了治好江豚,他向多位专家请教,最终采用在饵料鱼注射药物帮助它们治疗伤病。丁泽良的坚持传递出的善意被江豚接收,人豚之间的信任感建立起来,它们积极进食、吃药,身体逐渐恢复,并适应了网箱的生活。而这,也燃起了人工繁育江豚的希望。
2010年,雌性江豚“娥娥”被引入网箱,保护区开启了人工繁育江豚的探索。在丁泽良的悉心照顾下,娥娥分别在2016年、2020年诞下江豚“贝贝”(已于2020年被放归)和“萌萌”——它们都是在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由丁泽良“接生”的。
记者注意到,喂食过程中,萌萌和人的距离比较近,天天和方方则离人较远,并且把头偏向一边。“天天和方方是从野外救助回来的,对人的戒备心比较强,萌萌是人工繁育,自小在网箱中长大,胆子比较大。”丁泽良告诉记者,等到时机成熟,萌萌会被放归到故道中,“那里才是他们的家。”
在此之前,丁泽良已经送别了好几只江豚。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在分别之际没有过多言语,只是在临行前偷偷用小鱼和维生素给“孩子们”加加餐,并默默期待能在野外和它们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