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人物 > 正文 >

他们在深夜修复城市的“毛细血管”

2024-08-28 16:17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夏日的夜晚,夜虽已渐深,但燥热未减。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港街道海印路上,停着一辆车,轻轻发出设备运行的声响。
  车子附近,有6个人在黑暗闷热的城市地下管网里挥汗如雨,清理疏通岛城道路的“毛细血管”。他们就是当地的雨污管网修复工人,守护着城市的“血脉畅通”。
  
  在狭小管道内作业
  
  “有没有短一点的铲子?拿把短铲子给我。”一位全副武装的修复工人在井底喊话,索要作业工具。拿到铲子后,他迅速下到深至脚踝的污水中,清理淤积物。
  “好了,给我灌浆工具。”随着说话声,防坠锁的绳索动了动,随即工具递了进去。
  当天晚上10点30分东港海印路上,普陀城投集团的修复工人迎来了他们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这是雨水井,昨天我们已经将井内的淤积物都清空了,现在在对渗漏点进行注浆止水,做好这些预处理工作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下井作业的维修人员返回地面后,一边脱下防水雨裤一边说道。
  说话的人个子不高,他就是47岁的陈友海。这位来自江西的汉子是预处理班组队伍中的老将。当问他累不累时,他说:“这活儿干习惯了就不觉得累。”
  休息了十几分钟,陈友海又开始下井。在直径仅1.35米的雨水管道内,他需长时间保持蹲姿,进行CIPP紫外光固化的预处理工作。
  站在井边上的班组长易水根介绍:“别看老陈说得轻松,很多时候,在直径更小的800毫米管道中,修复工人甚至需要一直跪着作业,石子、瓦片把膝盖硌得青一块紫一块。”
  
  夜间作业减小影响
  
  据普陀城投集团工程管理三部部长姚海介绍,本次普陀城区雨污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改造范围为东港二期和鲁家峙,采用多种先进的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其中CIPP紫外光固化技术就是一种重要的整体修复工艺,即先对原有管道进行疏挖清淤、管道预处理,然后将玻璃纤维软管拉入原有管道,进行紫外光固化修复。
  “本次将修复雨水管道长度约54公里,修复雨水检查井约62座。”姚海表示,这个项目从4月1日正式开工,目前东港二期雨水管网修复完成70%、鲁家峙完成90%,预计8月底或9月初完成修复。
  预处理班组共有6人,每人都持有有限空间作业资格证,他们轮流下井作业,确保每次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以便身体得到及时恢复。
  为了如期完成雨污管网修复工作,全部雨污管网修复班组每天加班加点赶工期。
  “为了减小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我们选择在夜间施工,通常从晚上7点半开始,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现场负责人田帅站在井口旁,目光紧随着下井的每一位工人,“虽然辛苦,但看到修复后的管网能够顺畅排水,为城市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我们觉得一切都值得。”
  
  需要技术与经验并重
  
  提到行业现状,易水根感慨万分:“很多人以为雨污管网修复就是简单疏通水管,又苦又脏又累,其实不是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行业也在不断进步。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CIPP紫外光固化技术,就是一项高效环保的修复手段。”他强调,虽然工作辛苦且环境恶劣,但这一行也有其独特的门槛和价值,近年来招工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技术与经验并重的职业。
  令人欣慰的是,队伍中不乏年轻人。23岁的冯潮松是来自河南的小伙子。他坦言,初入行时也曾有过顾虑,但真正接触后,被这份工作的意义和技术含量所吸引。“虽然辛苦,但想到自己能为城市做点什么,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冯潮松说。
  夜色渐深,海印路上的施工仍在紧张进行。工人们轮流下井,上井,休息,再下井,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左右,这段短短二十几米的雨水管网最后一个破损点灌浆抹面后,6名修复工人才带着一身的汗水与疲惫结束工作。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