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苦早就不值一提,只是可惜不能和家人一起过节。”出发前,齐江学像往常一样整理自己的行囊,他将与同事们一道驱车前往黑河水源地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发源于秦岭太白山主峰的黑河,每年向西安市提供饮用水约4亿立方米,做好黑河水源地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为了让西安市民喝上“放心水”,陕西省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总站(以下简称黑河环保站)的巡查工作更不容一丝松懈。长期驻扎深山,黑河环保站有这样一些人,挥洒热血青春,默默守护西安人民的“母亲河”。2022年,他们获得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驻扎深山,面临多重挑战
今年是齐江学在黑河环保站工作的第18个年头。自黑河环保站成立,他就在此工作,是这里的元老级人物。虽然两鬓已显斑白,他依然步伐矫健,带领陈河分站的同志们走进一个个污水处理站,跨过一条条河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位。
“多年日复一日,天天巡查,这里的每条沟渠,每处花草,我都十分熟悉。”齐江学说。据了解,从黑河源头到金盆水库的河道纵深超过100公里,保护区面积达1481平方公里,涉及6个行政乡镇、43个自然村。点多、线长、流域广,为了能及时发现污染隐患,黑河环保站在保护区内设置了3个分站。常年扎根于此,巡查人员平均每人每年的巡查长度都超过两万公里,大约相当于绕地球半圈。
“无论刮风下雨,每周4次巡查都是雷打不动的。”距离县城最远的厚畛子分站站长张喜平回忆,一次开车进山的途中,一块落石从山上滑落砸在前车盖上,所幸没有人员受伤。“加速驶离落石区,大家都心有余悸,但没有一个人因此退缩,巡查工作照常继续。”张喜平打趣地说道,巡查路上总要有些“绊脚石”,在深山中巡查,危险是常伴左右的。“山里有很多动物,羚牛、蛇还有很多飞虫。”
除了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他们也要与违法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一次,齐江学与张喜平在一处违法矿点开展执法行动,被对方扔石头阻扰。经过多日周旋,他们配合公安部门的同志一起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为了防止违法点位死灰复燃,无论严冬酷暑,两人每年都会到山顶巡查。“有一年下起了鹅毛大雪,路上我们摔了好几个跟头,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张喜平回忆道。一路上他们确认山上没有异常,悬着的心踏实下来,这才感觉到全身火辣辣的痛感。
比起身体上的疼痛,心灵上的孤独更加考验分站的成员。与齐江学同年来到黑河环保站的张喜平直言:“我们俩都是从部队转业到了这里,吃苦的事从不怕。但长期驻扎在山里,暴雨、大雪还常常将路堵死,过去山上条件不好,我们围着火炉取暖,忍不住想起远在市区的家人孩子,心里别提多想念。”
山上也居住着不少村民,索性闲暇时,几人常常到村民家中拉拉家常、了解村镇情况,同时宣传环保政策和理念。平时在站内,几人也经常交流业务,互相学习。
“同事间的勉励和村民们的热情支撑着我,久而久之,这种孤独感也就烟消云散了。”说到这里,张喜平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间经常是潮湿的,而且经过多年的河水冲刷,房子的地基都下沉了不少。今年,我们分站的这些这‘老伙计’终于换了新装。房屋加固了,设施齐全了,解决了后顾之忧。”
2024年上半年,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00余人(次),检查风险企业100余家,消除水源地环境风险隐患10余起,累计清运垃圾400余吨,在这些“孤勇者”的努力下,黑河水源地筑起了一面环境监管的坚实“盾牌”。
“人防”+“技防”,实现精准智慧监管
“监测组集合,现在立即前往金盆库区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带上便携式检测仪和快检试剂包,黑河环保站监测科科长张召宏与几位组员来到河边,乘船准备开展人工监测。
张召宏告诉记者,监测科平日里每周会对库区汇流池水质进行1次人工监测,每月会对坝前、库中和7条重点支流水质进行1次人工监测。如今,他们已开始实行日监测日报告,研判水质变化趋势,为上级科学决策奠定起坚实的基础。
“COD、叶绿素、蓝绿藻数值正常,其他数据还需带回实验室进一步检验。”采样分析后,监测人员乘船向岸边驶去。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技术进步了”是张召宏最直观的感受:“以前采样后,所有的数据都要等回到实验室才能慢慢测出结果,费时费力,这几年购置了便携式COD、叶绿素、蓝绿藻等快速检测仪,也可以用快检试剂包对重金属等开展应急监测。目前,可实现对水质30项指标的应急快检,监测应急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今年入汛以来,水源地多次出现大范围降雨。黑河环保站依靠在库区、库尾、干流的4个自动监测站,并结合省控和市控黑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质主要指标进行实时预警监测,构建完成全天候水质监测预警体系,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此外,目前黑河环保站正在建设智慧黑河综合管理平台,具有“综合监管+预警分析”两重功能,实现对黑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规范、精准和智慧监管,增强“人防+技防”互联互补能力,计划于11月正式投入使用。
据介绍,黑河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达标率100%,水质呈现逐年向好趋势。
成立联盟,凝聚更大保护合力
“这里的每个人,每个故事,都是平凡却又震撼心灵的。”作为黑河环保站站长,郭庭平去年刚刚调任至此。虽然时间并不长,但他感受到了这支“护水人”队伍多年以来传承下来的精气神,也让他不禁开始思考:众人拾柴火焰高,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人拧成一股绳,加入到保护黑河水源地的大集体中来?
2024年7月,陕西省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生态保护联盟正式成立。与黑河水源地“大保护”工作相关的6家市级部门,与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工作紧密联系的14家周至县职能部门、驻地单位等成为第一联盟成员单位。
“水源地保护,并不能仅靠保护站,需要水利、公安、村镇等多方协作。”郭庭平告诉记者,黑河保护站充分运用党建职能组成联盟,联盟成员单位按照职能特点分为三级,通过联盟成员单位优势资源共享、中心工作联动、组织联建共建等形式,凝聚区域最大合力,打造“党建+业务”双提升的新格局,推动黑河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机制迈上新台阶。
“联盟成立后,成员们曾来到陈河分站了解我们的生活情况和工作,也对库区、库尾自动站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指导。”齐江学对当天的景象记忆犹新,“寂寥的分站热闹了起来。看着这么多来自其他单位的同志也在为水源地保护贡献力量,又一次感受到自己绝不是在孤身奋战。”据了解,联盟将在未来最大化扩容第二、第三联盟成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对于齐江学这些老同志而言,更加令他们欣慰的是“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作为“90后”年轻人,张召宏大学毕业就来到黑河环保站。刚开始并不适应,他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情形。夜晚时分,监测船打着昏暗的灯在水中摸索,让当时作为“新手”的他十分紧张。带队的老同志一边宽慰,一边帮张召宏背起设备,最终让他平复心情投入到监测中。张召宏说:“从老一辈手里接过接力棒。我的下一个七年、十年依然会在这里坚持下去。”
放眼未来,郭庭平表示,黑河环保站将持续优化生态保护联盟服务、协作机制,高效推动环境监管能力项目竣工验收,持续跟进溯源、调研排查问题整改工作,扎实筑牢水源地风险安全防线,并持续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守好一方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