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里5年,创新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蜜蜂博士’。”——大家都爱这么评价张玉波。
回忆过去的2024年,张玉波获得了两项荣誉:一个是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一个是近日上榜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张玉波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人称“蜜蜂博士”。2019年初,他辞去北京一研究院的工作,到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金丰村创立了熊猫谷家庭农场,扎根深山5年,为当地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
平武县森林覆盖率超80%,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大熊猫数量也较多。
“大熊猫保护与其说是生态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只有解决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提升老百姓的家庭收入,才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大熊猫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张玉波说。
由于地处大熊猫栖息地,平武县很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养蜂恰好是适合当地发展的一个产业。但是当地群众的养蜂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蜂群存活率低,养蜂收入并不是很高。
经过调研,张玉波发现,村民使用的传统蜂箱在取蜜时会伤害到大量蜜蜂幼虫。
于是,他尝试将原来的横式蜂箱改成一格一格的竖式蜂箱。格子蜂箱首次开箱取蜜的那一天,乡亲们一大早就赶到了现场。当时,仅开了两个格子,竟取出12公斤的纯净成熟巢蜜,产量是传统蜂箱的两倍。
由于养蜂场没有接入电网,张玉波还研发出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通过网络监控,使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就能掌握蜂群状况,极大减小了对蜂群的干扰。
近日,智慧蜂场APP在张玉波的熊猫谷家庭农场测试完成落地。平武县原生态蜂蜜将插上“数字化翅膀”,以完整的信息“飞”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有了这个APP,可以大大提高养蜂人的管理效率,预计每个蜂场每年能增加20%—30%的蜂蜜产量。”张玉波高兴地说,一方面蜜蜂多了,蜜就多,百姓收入就高;另一方面,蜜蜂作为传粉动物,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称赞道:“张玉波没来之前,基本上老百姓养蜂都是取个三五百斤蜂蜜。他来以后,村子里蜂群的数量比以前增长了两三倍,村民养蜂的收入增长了三倍多。”
随着当地群众收入的提高,森林偷猎、挖药等人类活动也不断减少,村民们还自发组织了巡护队,通过进山巡护,防止有人破坏生态环境。
养蜂后,张玉波的一些朋友带着孩子到当地玩,听他讲一讲蜜蜂的故事。张玉波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可以给更多公众讲蜜蜂的故事。在他看来,养蜂产业、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都属于生态产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一个转化器。在平武县,养蜂就是一个转化器。“我们通过养蜂产业,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成生态产品,实现了价值转化。”张玉波说道,“养蜂不占用耕地、林地,就放在林间的空地就行。这里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蜜蜂可以飞到核心区采集花粉和花蜜,不仅不会对核心区的资源造成破坏,反而会帮助植物授粉,有效促进动植物群落系统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