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环保 > 碧水 > 正文 >

打造水网发达区域河湖生态廊道构建与修复典范 增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2025-02-17 11:00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张璐瑶
  
图为森林海度假区美景
 
  在观海长廊景区,瞰增江浮光跃金;在圣皇洲,看鸟儿尽情盘旋飞舞……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的增江,如今河清岸绿、白鹭成群。
 
  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以增江为重点,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在河湖长制中创新融入司法监督,推进碧道和绿道建设,实施水生生境修复,开展湿地修复和改造,打造超百公里鱼类洄游生态廊道。增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成为水网发达区域河湖生态廊道构建与修复的典范,并入选2024年度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制度护航,强化治水司法监督
 
  增江位于广州市东北部,是东江的重要一级支流,其中广州段全长为66公里。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社会发展,增江一度遭受水污染负荷重、水生态系统受损、河道自然样貌破坏等问题的困扰。
 
  面对这一状况,广州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不断提升流域管理保护水平。
 
  “增城区强化治水的司法保障,我们就收到过两次检察建议书,要求强化相关水质保护工作。”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李皓告诉记者,增江治理工作中,增城区实行制度先行,2023年将检察院、法院加入河长队伍,强化治水司法监督,以法治思维助推提升河流生态治理水平,织牢织密河长制网络。
 
  自2021年起,增城区每年印发实施《增城区地表水全覆盖监测考核工作方案》,在增江干流设立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常规监测断面;在81条河湖布设90个监测断面,每月监测考核、排名通报,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率先落实上游超标影响扣除制度,明确镇街责任,切实达到了消除推诿扯皮、考核镇街服气的效果。
 
  “地处增江上游,在发展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把水质保护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派潭镇副镇长梁伟胜向记者介绍说,增城区先行先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自2019年起,通过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保障规划区划落实落地。位于增江上游的派潭、正果、小楼3个北部生态城镇,不考核经济指标,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难能可贵的是,增城区还将增江干流全线基本划为水源保护区,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了法规与规划保障。
 
  增城区坚持源头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因河施策,对增江一级支流制定“一涌一策”,通过控源+截污+清污分离+“四洗”(“洗楼”“洗管”“洗井”“洗河”)+生态补水等多种方法,保障支流恢复自净能力。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先后投入超100亿元,将污水管网长度由144.63公里提升到1477.34公里,建成区管网密度提升10倍以上。
 
  2021年以来,增江干流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到Ⅱ类,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其中增江口国考断面自2019年以来稳定达到Ⅱ类。
 
  开展森林海废弃矿坑综合修复利用
 
  增城森林海度假区,这个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曾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
 
  增城区通过森林海废弃矿坑(增江流域北部)综合修复利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包袱”向“美丽资源”转化。
 
  在雁塔半山观景平台,凭栏远眺,蜿蜒的增江碧波荡漾,四面环水的圣皇洲上鸟儿尽情盘旋飞舞,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我们以水为脉,碧道为轴,推动水治理与景观、休闲、游憩、历史人文等相结合。”增城区水务局工作人员陈晟劼告诉记者,增城区开展增江河流湿地修复和改造,并以“增江碧道,山水画廊”为主题,实施增江“一江两岸”水利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广州市第一条水岸同治的高标准城镇型碧道。
 
  据介绍,圣皇洲岛边上的立体碧道,曾因洪水冲刷出现过坍塌,形成了危崖。在河岸修复过程中,特意保留了河道的生态本底。在陡坡治理时,为减小对原生土以及圣皇洲鸟类繁衍的扰动,工程不使用重型机械,而采用马帮运送建材。
 
  在增江上游正果拦河坝,大坝左侧一条水道顺流而下,出口处汇聚了大量鱼儿,一些鱼儿正努力地溯游而上。这是正果拦河坝新建的鱼类洄游通道。“通道打破了旧拦河坝阻断鱼类洄游通道的历史,保证了鱼类的繁衍和物种的丰富。”增城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与渔业科科长刘惠州告诉记者,拦河坝位于增江光倒刺鲃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通过洄游通道的建设,确保水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下游通过初溪船闸生态调度,打通了珠江口—东江干流—增江130余公里的江海洄游通道。
 
  点绿成金,探索村庄“景区化”管理新模式
 
  增江河畔的蒙花布村,四面环水、风景如画。
 
  “我们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家家户户生活污水已接入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蒙花布村村支书高心亮告诉记者,依托增江的良好生态资源,蒙花布村创新乡村运营模式,探索村庄“景区化”管理新模式,打造“游客住在四季房车+民宿、观光于万里碧道+正果拦河坝+碧水银滩+乌榄园、饮食于特色商铺街+农家菜+庭院”的乡村旅游格局。
 
  据统计,蒙花布村现有民宿17家,部分民宿年收入达25万元,带动村民就业创业38人;现有农家乐11家,部分农家乐年收入高达4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创业40人。
 
  森林海项目更是将昔日裸露的“废弃矿坑”变身为生态优美的“金山银山”。森林海市场营销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森林海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营业额超3亿元,税收达3000万元。项目有效地带动周边6个行政村、60个合作社的经济发展。直接带动就业岗位1500多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5000多个,间接收入达6亿元,成为增城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利用增江画廊有效串联起文化创意(1978 电影小镇)、宗教文化(雁塔寺)、赛艇运动(皮划艇中心)、生态保育(鹤之洲与圣皇洲)、智慧服务(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城市重要功能组团,营造出多层次体验滨水空间,凸显服务优势、生态优势及旅游产业优势。增江所在行政区(增城区)2023年获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实现总产值1452亿元,同比增长8.5%。增江碧道(光辉大桥—初溪拦河坝段)入选广东省“最生态碧道”。
 
  此外,增城区以淘汰重污染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中关停增江流域内24家重污染企业,整体关停搬迁石材经营店134家,大力推动总部经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质项目落户,促进增江沿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评估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不止看数据,更要看民意。2024年,增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公众评价问卷显示,公众对增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满意度达97%。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