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环保 > 蓝天 > 正文 >

成都五年来空气质量最好水平

2018-12-13 14:29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今年我在成都,不时能‘邂逅’贡嘎山的美景,在高楼林立的今天还能看见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胜景,心里非常兴奋。”这是摄影师丘寒的亲身体会。

在成都看雪山的机会多了,缘于“成都蓝”频频上线。数据和成绩互相印证,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2月7日,全市PM10、PM2.5浓度同比下降4.8%、5.8%,优良天数达到235天,优良天数率达70.1%,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提前24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并在今年9月26日摘得了联合国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成都蓝”频频上线的背后,是成都市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努力。针对自身特点,成都市打破惯性思维,运用信息化手段找准“病灶”,在精准管控上下功夫,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精准溯源 找准“病灶”

成都市大气环境治理面临“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地处四川盆地、气象条件不利,导致大气污染物积聚不散;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尘和工业形成复合型污染。“在‘天不帮忙’的情况下,要想突破‘盆地桎梏’,必须靠‘人努力’,首先就是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找准病灶。”成都市环保局局长张军说。

为此,成都近年来加强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建设,多种技术定量解析大气污染物来源、成因和贡献率,锁定工业、机动车、扬尘 “三大污染源”。同时,通过开展污染源普查,比对逾300万户工商企业数据、逾43万户用电企业数据、逾103万户企业税务数据,编制十一大类逾27万户固定污染源企业动态清单,结合大数据技术,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发运用“大气污染源电子地图”,提高了固定源点源化率。

“这就相当于一个污染排放地图,涉及大气的各类污染源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都能在电子地图上得到体现。这对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以及大气污染防治,都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张军表示。

在精准溯源、摸清污染源底数的基础上,成都市环保局还对空气质量数值模式开展本地化研究和调试,建立本地化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系统,7天空气质量预报等级准确率达80%左右。高准确率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可以为成都市及时采取更加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及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提供支撑,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效率。2018年截至12月7日,重污染天数为4天,同比减少12天。

“成都市空气污染的治理,越往后面难度越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不过,他也表示,成都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稳步趋好、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也落实到位,坚持下去,蓝天保卫战是一定能取得胜利的。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