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瞄准问题实施靶向治理,系统施策消除“黑色增长”,全领域、全过程坚决禁止生态环保工作中的“一刀切”,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
精细推进整改,维护企业和群众双方合法权益
成都市压实党委政府和企业主体责任,梳理问题根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扎实推进污染源综合整治。
准确排查核实。依托全市综治网格实地考察,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建立“散乱污”企业基础数据库。统筹推进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清单及污染防治大数据系统建设工作,绘制全市污染源地图。都江堰市对环境污染极轻或没有环境污染的小微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审慎研判,组织多部门顺利完成“家庭式小作坊”认定工作。
依法分类处置。严格落实“三个一批”整治工作要求,对前期排查建档的1.4万余家“散乱污”工业企业进行分类,精准实施“一企一策”,按计划、按步骤推进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累计依法关闭12117家、整改规范1976家、调迁入园55家。
保障民生需求。按照“一家一策”“一事一办”原则,共商具体方案,留足整改窗口期,坚决避免生活服务业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龙泉驿区针对“四川金时印务有限公司废气扰民投诉”这个典型问题,坚持依法依规,维护企业和群众双方合法权益,动员35家重点涉气企业积极对废气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同时,聘请环保监督员并邀请群众代表深入企业,亲身体验企业落实环保措施取得的显著成效,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积极引导他们依法维权、正当维权、理性维权。
完善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成都市注重生态引领,加强扶持政策及要素供给,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出台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根据环境改善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判定依据,差异化设置环境准入门槛。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对符合发展规划和规划环评“三线一单”要求的项目,简化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等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强化指导服务,支持项目落地。
落实贷款融资、设备折旧、厂房补贴等惠企举措,引导相关资金倾斜,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升级并深度融入产业生态圈。积极协调做好项目用地保障,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2018年全市新竣工标准厂房142.35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339.44万平方米。
加强督促引导,树立绿色导向。深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目前已将1257家企业纳入评价范围,同步强化多部门结果运用。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结合污染源清单研究成果划定减排总量,梳理工艺工序,科学组织应急减排。对符合现行产业政策、污染物能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且依法获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实施绿色调度,实施差异化错峰生产。强化环保、工商等部门联动执法,督促各类经营主体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对违法行为及时采取相应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