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甘肃省陇南发生了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泄漏事件,甘肃、陕西、四川3省政府全力以赴,确保了广元市自来水供应和嘉陵江沿线群众饮水安全;
2018年,河南省洛阳发恩德公司尾矿库泄漏4万余立方米尾矿,当地政府立即采取了封堵源头、筑坝拦截、投药降污等有效措施,将超标水体控制在涧河支流,未进入洛河干流;
2018年,陕西省汉中留坝县粗酚运输车泄漏事故中,大量粗酚进入水体危及汉江,留坝县县长马宏伟第一时间要求将5000多吨高浓度污水引入一个人工湖中,并利用废弃的封闭公路储存了另外5000多吨废水,为成功处置赢得了时间……
“所有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暨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起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应对问题时,掷地有声地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各地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中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妥善处置了一批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较好地实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明显下降,有力保障了群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
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有力,守住了环境安全底线
来自生态环境部应急中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国各地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2359起,其中重大事件16起。
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制度不断强化。在各类重大活动、汛期及节假日等关键时期,各地环保部门坚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守,面对突发环境事件,做到及时准确报送信息。如四川省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在汛期及特殊时期实行环境安全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每日向省委值班室报送情况,有效保障了信息畅通。
众所周知,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在事件应对中,一些地方及时准确发声,回应媒体和公众关切。
2018年陕西汉中留坝县粗酚罐车泄漏致紫金河污染,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县长马宏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立即开展应急处置。事发当日,县政府两次发布事件新闻通报,并进行电视报道。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发声,特别是在部分媒体发布不实信息后,坚持正面引导舆论,积极回应媒体关注和群众关切,为处置工作赢得了主动。
而对于一些情况复杂、难以处置的事件,及时协调专家赶赴现场,对污染
趋势研判、污染物处置措施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使得专家技术支撑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强化预防预警,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各地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累计出动33万人(次),排查企业12万家(次),排查整治各类环境安全隐患2.2万个。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对连续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地区,向有关省政府印发预警函。在汛期、台风“山竹”来袭、西藏金沙江出现堰塞湖等敏感时期,提前向各地发出预警性提示,要求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基于此,各地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重大节日、会议期间等敏感时期,专门印发文件,通过QQ群、微信群,向各地市进行提示性预警。湖南省生态环境厅以环境风险预警函的形式,将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问题告知地方政府,并跟踪督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手抓政府预案管理,一手抓企业预案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得到了明显加强。数据显示,在政府预案管理方面,全国省级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率达到100%,设区的市达到96%,县(区)达到80%。
在企业预案管理方面,企业预案编制率大幅提升,长江经济带重点行业企业预案备案基本实现全覆盖。重庆市对环境风险企业推行“一源一事一案”和岗位应急卡,四川省推广预案简明化、实用化、流程化、图表化,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应急管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对全国近400名地级市局长基本轮训一遍,解决了应急一线环保部门特别是局长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意识不强、应对不当等问题。
在应急救援方面,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广东省通过签订协议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了31支第三方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基本涵盖每个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