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人成长为一名皮革环保领域的技术人员,工资水平和待遇都有了极大提升,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亚切尔内特·尤纳斯·凯贝德演绎了一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传奇。
凯贝德的成长,得益于中方在当地援建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皮革废水综合治理设施。“这项技术可实现含铬固废95%以上资源化利用,既可以消除铬鞣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增加效益,将填补埃塞乃至整个非洲的空白。”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这个坐落在非洲屋脊上的国度里,更多的凯贝德们成长轨迹因此改变。
示范引领,从污染环境的废液中“淘宝”
铬鞣法是皮革工业中一项重要的工艺,能够使成品皮革柔软丰满,抗撕裂强度高。但在生产过程中,有25%的铬未能被皮革吸收、固定,最终变成含有大量重金属铬的污水和污泥。如果未经处理排放,使得铬盐在土壤、植物等中积聚,将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依托中埃皮革工业联合实验室,基于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3项技术工艺示范和一项制革废水治理技术,我们向埃方提供了技术工艺和中试规模示范设备,并在当地进行了安装、调试和试运行,5年来已建成了相关中试规模的示范工程。”中皮院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铬鞣废液循环利用技术除通过过滤除去铬鞣废液中的固形物杂质外,还使用化学方法除去与铬盐牢固结合的有机小分子,并将回收的铬鞣剂再利用于制革生产的鞣制工序中,废液中铬鞣剂的回收率可达99.9%。”据该课题组负责人丁志文博士介绍,与传统铬鞣工艺相比,新技术可以节约25%以上的铬鞣剂用量,节水率达到95%以上,消除了鞣制工序的铬盐污染问题,制革废水治理达标排放。
授人以渔,为埃塞皮革工业提供支撑
一个联合实验室的落地,带来了一批新技术,培育了一批新能人,让“非洲屋脊”的土地上“生绿又生金”。
工资收入从不到2000比尔(埃塞俄比亚货币,现1比尔约合人民币0.18元)增长到现在的4500比尔,凯贝德很感谢能有机会学习中国在皮革领域的先进技术,让他的技术能力有了极大提升。“经过系统化的培训,我现在负责操作中方援建的皮革废水治理设施,这对一名要独立工作养活一家四口,还兼有房贷的普通工人来说是最大的帮助。”他感激地说。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我们举办包括制革清洁生产技术、污水治理技术、制革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为埃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人员。”中皮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执行期间,共培训埃塞学员76人次,系统化的技术培训,也给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帮助。
在此基础上,中皮院还与埃塞张建新制革公司、东南非共同体皮革及皮革制品研究所等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将为在埃方的皮革及制鞋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