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新知,多些精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老道理就能圈新粉,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一笼热气腾腾的蟹黄汤包,水足迹2296.95升;一盘色泽诱人的清炖狮子头,水足迹1351.03升……近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手绘的一份南京名吃水足迹示意图在网上流传,吸引了不少人转发和评论。
相对于很多人已经知道的“碳足迹”,“水足迹”还是一个新鲜词儿,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公众消费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所耗费的那些看不见的水。要算出一道菜品的水足迹,其涉及的食材生长过程及烹饪工序中的耗水、排水量都要统计在内。比如,生产一杯牛奶,牧草浇灌,奶牛喝水、洗澡、降温,运输过程,处处都要用到水。看到这份手绘图后,一些“吃货”感慨:美食背后,竟要耗费这么多水。
一个新鲜的概念如同探照灯,照亮一片认知的盲区。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如今提到“低碳生活”,大家很容易理解,并乐于接受,哪怕是每周少开一天车,也是在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贡献。一说“绿色GDP”,大家就懂了,认可经济增长要将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考虑在内。手绘菜谱水足迹,就是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普及了一个有点门槛的学术概念,抓住了年轻“吃货”的心。算一算“水足迹”,一串串数字摆在那里,再去浪费水,恐怕就有心理负担了。
营销学上有一个策略叫“精准营销”,强调的是精准定位和个性化沟通。环保科普也需要“精准”,要让人们改掉长期形成的习惯并非易事,把话说到心坎上,才有可能推动改变的发生。多些新知,多些精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老道理就能圈新粉,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