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环保 > 蓝天 > 正文 >

新西兰:公众环保参与的感悟

2019-01-15 14:56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2018年12月,笔者随团参加了为期20天的“四川省赴新西兰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专题培训。在新西兰期间,笔者体会最深的是,新西兰人对自然的敬畏发自心底,对资源的利用精准节制,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世所少见。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新西兰人的关注焦点、公共议题,更是全民参与、全民行动。

  新西兰公众环保参与的人文分析

  新西兰政府宣布,将于2019年启动“新西兰生活标准”,全面取代GDP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新的指标体系。这标志着新西兰在全球率先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进入到以“关心自然和人类福祉”为核心目标的高级发展阶段。

  全球经济发达国家众多,为什么新西兰能够率先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梯队?笔者认为,这与新西兰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关系。

  毛利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已成为新西兰的一种文化传承。“在新西兰,人不是土地的主人,不是人类拥有土地,而是土地拥有人类。”林肯大学Mick教授这样解释。新西兰南岛40%的面积是保护区,在这里,人们把自己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和自然体系自成一体。

  新西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资源和环境的行为。新西兰人居环境设计遵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城乡建设中看不到铺张浪费,技术和材料的运用非常节制,仅仅是满足功能需要。景区开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还自然以宁静。

  新西兰人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体现了节制。“我们强调资源利用如何做到‘最佳’、最有效,而不是最多、最大化。”林肯大学大卫教授说。

  在新西兰民众看来,不指望政府能做好所有的事情,民众必须自己行动。这种认识和意识在新西兰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对于基层环境治理,民众比政府更清楚诉求,想法更切合实际。正是这种自觉、自律及主动行动的精神,使得新西兰民众成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力量。

  做好四川公众环保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新西兰公众参与环保程度深、社会动员充分,这和其基本国情、人文素养、体制机制、发展阶段紧密相关,有其独特而不可复制之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基于目前条件和现实水平,结合四川实际,笔者对下一步深入推进公众环保参与提出如下建议:

  大力实施环境教育和生态文化培育“四大行动”,提升公众环保素养。四大行动包括: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行动”,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的“孵化行动”,以生态文化、环境教育示范为核心的“基地行动”,以“绿色社区”“绿色家庭”为载体的“细胞行动”。

  大力扶持非政府组织、环保志愿者“第三方力量”,做大生态环保“统一战线”和“朋友圈”。通过政策、资金、荣誉等多种方式途径,大力扶持、培育和激励“第三方”力量。培育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环保志愿队伍”,培养以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环保志愿队伍”,扶持培育环保NGO等非政府组织队伍。

  系统搭建公众环保参与“四大平台”,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官民沟通”交流平台。通过鼓励、倡导、要求更多官员和群众直接对话,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环保中来。建立有奖投诉举报平台。每年设立资金奖励投诉举报各类环境问题的公民,激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平台。让公众了解环保知识、工艺和环保措施、行动,增进环保素养,减少和避免“邻避效应”。建立协管平台。建立专兼职的环保网格监督员队伍,协助各级环保机构及时发现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综合实施环境信息公开举措,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起一套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完整法律制度体系,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体系,全方位推进信息公开。强化环境信息公开载体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网站,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环境服务。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媒体监督,充分发挥媒体引领、“带头发问”和倒逼公开的监督优势,推动政府和企业做到应公开、尽公开,主动公开,争取主动,通过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