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4年全省环境质量排名显示,嘉兴市PM2.5平均浓度为26.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6%,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月、11月首次列全国重点城市前20名,全面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年平均浓度“双达标”。
0.1微克,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和单位,却实在不易。它并非来自一朝一夕,而是日日夜夜的坚守和付出。
嘉兴地处长三角平原,尤其到了冬天,无论是气象条件还是地理环境都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应对污染天气,如何破题“提质”?
“我们要0.1微克、0.1微克这样去‘抠’,一天天去争。”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利祥说。
去年开始,嘉兴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3天发布预警通知,并通过行业部门、属地各部门等,将预警信息通知到企业、工地、学校等,倡导公众及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自觉采取措施,改善大气环境。2024年,共发布了5次预警;2025年开年以来,发布了3次预警,对521家企业开展政企协商减排,顶住大气污染“输入性”压力。
预警机制,重在“预”字,要全民动员做好“人防”,更要精准“技防”,让各企事业单位做好精准应对。嘉兴在发布黄色预警通知后,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的条件下,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实施相应等级的应急减排措施——列入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应急减排清单的相关企业,按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开挖、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等作业;增加道路机械清扫保洁和洒水频次等。
同时,嘉兴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管控面源污染、联合多部门发力,实施空气质量改善攻坚行动。
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的浙江杰彦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内,一批批钣金产品顺着流水线进行喷塑,喷塑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管道,在活性炭处理装置处汇集,运用活性炭吸附技术进行集中处理。企业相关负责人陆超杰告诉记者,活性炭处理装置将废气处理能力提升了约35%。在活性炭综合使用成本方面,从原来的每吨1.65万元降低到了每吨8500元,降幅达48.5%,降低了企业成本。
自全市首个“炭管家”数字化管理平台发布后,嘉兴不断完善废气治理活性炭集中再生公共服务体系,已将920家中小微涉气企业纳入体系中,111家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替代,大幅减少企业治气投入,全面升级治气效能。
2024年,嘉兴提前完成“三大”减排项目1435个。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方面,各地积极采用电能、天然气替代,淘汰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3台,推动2蒸吨/小时及以下生物质锅炉等落后产品更新改造36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11台。在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升级改造方面,嘉兴培育大气污染防治绩效A/B级、引领性企业3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