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传播年会 > 正文 >

吴舜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复杂期越是考验全社会的战略定力

2020-01-16 17:44来源: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编辑:杨泽帆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吴舜泽
 
  非常高兴参加环境记协的年会。按照会议要求,我就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进展形势做简单汇报。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部署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4月,第一次中央财经委员会议上明确提出七场标志性战役。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再部署。后来出来《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后面的历次会议都对攻坚战做了重要战略部署。
 
 
  攻坚战的总体安排如图,七场标志性战役再附一些专项行动。总的目标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质量改善、根本好转是在2035年,所以不要以为攻坚战完成以后就可以歇歇脚了。
 
 
  以解决老百姓反应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实际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攻坚战实际上有三大目标:总量减少、质量改善和风险管控。过去强调的是总量减排居多,“十三五”以来提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思路,直接呼应老百姓的诉求,以质量改善为核心附以总量和风险管控。
  三大领域:即大气、水、土壤。
  三大基础:即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保护基础。绿色发展是污染防治的根本、治本之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两个道理。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形势
  水治理方面。全国地表水今年比去年好,I—III类和劣V类都有改善,好的更好、差的变少。2019年,全国地表水好于III类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2020年目标。
 
 
  空气治理方面。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同比下降2.4%,北京达到42。
 
 
  当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面临诸多挑战,总体表现为“六个性”,即认识上的摇摆性、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自然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国际形势的复杂性。
  具体来说,包括大家对绿色发展、对环境和经济的关系的认识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治理任务仍有很多历史欠帐、有短板需要补齐的地方;各个区域之间、各个指标之间、各个领域之间并不平衡等等。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经验
  第一位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宣传如何知行合一的问题。地方调研的时候,相信地方省委书记、市委书记、乡镇书记和乡镇都谈环保认识都非常到位,但是并不见得执行过程中自发自觉办,还是存在路径依赖和惯性的问题。
  第二是更新了环保就是发展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了变化,满足老百姓生态环境的需要就是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前认为发展就是GDP,是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现在发展不仅仅是增加GDP,生产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也是发展的内涵(是农、工、服务产品之外的新型产品)。提出生态产品概念后,实际上“主体功能区”也是新型的产品、是稀缺的产品、是老百姓更加向往的产品。所以抓发展必须提供生态产品,必须搞好生态环境服务。
  第三是必须从本质内涵出发自觉践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因为发展变了,所以提出经济问题是个政治问题,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全新的理论突破,生态环保工作是业务性非常强的政治工作。
  我们的经验总的来说有六条: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环保提升到政治高度、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通过巡查、约谈、督察、问责等强化举措,制度化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了合力攻坚的生态环保大格局,显著增强了全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方针,实施好差两头的质量目标管理,改革监测管理体制,确保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以控制单元为抓手做到了分区分类精准施策。 
  三是坚持全过程综合施策的推进实施机制,三个“十条”和攻坚战方案站位高、顶层设计完备、任务要求具体、责任部门明确、考核约束严格,更重要的是调度、评估、考核环环相扣,配套专项行动和各部门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年度方案与秋冬季强化措施压茬推进,彻底改变了过去“目标任务预期型规划”有时存在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落实难”的问题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经验做法。
  四是坚持积极探索平衡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生态环保部门一手注重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等优化调整,一手要着力抓帮扶支持、培育新动能,从源头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地方问题,敢于曝光典型问题,勇于狠抓问题整改,听其言更观其行、考其绩,做到求真务实一抓到底,形成了问题全过程跟踪管理与解决机制,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两手抓。
  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创新红利,强化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强化科技和产业支撑,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实现政府市场双向发力。
 
 
  四、环境与经济社会关系思考
  先引用一个国外研究经验。日本通商产业省、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7年权威研究分析结论表明,进行公害防治(环境治理)与不进行公害防治相较,对GDP的影响只占上世纪70年代的1%以下,将消费者物价指数从年均8.3%的物价上升率提高到了8.4%,对宏观经济总量影响实际上可以忽略。分行业来看,造纸、纸浆、钢铁、电力、化工等行业成本上升,但这些成本上升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并不大,对几个行业的竞争力也没有重要影响。分地区来看,公害防治活动会对重污染企业或重污染企业密集的区域带来短时间打击,但长期来看,采取公害防治活动的企业也会很快带来更多新的业务,整体上不会带来较重的负担。
  我们感觉到,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不是方向不对,而是已经引起利益格局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绝不是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它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改变。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复杂和敏感的,希望新闻媒体能够更加理性、深入讲这些事情。尤其在多种因素并行的平衡决策期,需要把握住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只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个时候需要考验全社会的战略定力。
  关于环保与经济的关系,有两种典型的观点,一种环保促进经济发展学说,一种环保抑制经济发展学说。总的来说,这两者都有道理,只是发展阶段不一样。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并非绝对,取决于一定的作用条件(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短中期影响分异。
  比如,我们对41个行业,实证分析环保督查对工业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得出环保督查对高污染行业是有负向作用的,但是不改变高污染行业的利润总额,改变的是行业内部的利润分配。越大的、越好的企业越可以获得市场空间,越小的、牺牲环境换来发展的越没有利润空间。但是现在是受委屈的企业会叫,得了便宜的人从来不说话,造成有些舆论一边倒的情况。越是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的行业越欢迎环保严管,越是较早进行环保整治的行业越不受经济社会形势影响。
  而2016年下半年至今,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及其他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显著上涨。由于环保督查恰逢宏观经济周期性回暖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不少人把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甚至出现了诸如“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环保督查刺激价格上涨”等论调。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环保督查执法只是在多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叠加效应,并非价格波动的“元凶”或主要因素,很多话要分着说才是科学的解释方式。
  为什么会形成环保影响经济的错误舆论,让环保成为“背锅侠”?一是经济下行找背锅侠;二是利益相关者的反弹或绑架舆论;三是对依法常态化监管不适应,把过去的宽松软当做正当的;四是一些地方和行业执行过程简单粗暴、扩大化;五是金融行业炒预期。环保政策效应叠加在宏观经济政策和资源等政策的分化影响之上,无形之中放大了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对环境保护负面评价,这是造成环保政策经常“背锅”的原因。
  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解读舆论背后的思想。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走生态文明的道路,这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这是必须要回答的命题作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跟以前的路子不同,这道题到底如何解答,需要理论、实践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参与。记者朋友们是生态环保铁军的一员、是我们的同盟军,希望跟大家保持密切的衔接。
  谢谢大家!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