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传播年会 > 正文 >

多方支持立法 禁食野生动物

2020-02-10 18:40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当下,这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人们都在探究这来势汹汹的病毒究竟出自何处。最新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差异较大,但与两个蝙蝠冠状病毒关联密切,表明蝙蝠可能是原始宿主,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野生动物可能是中间宿主。随后,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检测结果证实了华南海鲜市场存在大量新型冠状病毒。
  这说明原本与人类无关的病毒,就是通过那一口“野味”和人类产生了联系。
  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迅速行动。1月28日,中国环境报社与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自然之友四家机构单位联合发起立法禁食野生动物建议书,不到一天就收到超过两百家机构和个人的联合署名。
  建议书提出,要根据疫情变化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扩大法定野生动物范围、禁止买卖和禁食野生动物的范围;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走私、滥食野生动物行为实行全链条监管,加大对互联网野生动物及制品交易的打击力度,完善驯养繁殖和检验检疫管理制度;对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加大法律追责力度,对造成重大疫情、重大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的,追究刑事责任;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遏制对野生动物消费的畸形需求;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监管不作为的行政机关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中国环境报微信公众号“中国环境新闻”发布建议书后,阅读量很快超过25000,留言数近两百条。@中国环境新闻 微博阅读量共计超过11.5万。“中国环境新闻”头条号,阅读量破40万,留言423条。
  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公众号“生态环境部”转发了立法建议,阅读量迅速过万;在@生态环境部 微博上阅读量已达64万,点赞超过300次,转发百余次,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纷纷留言并转发。
  建议书发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量组织机构和个人都与发起单位取得联系,要求加入联合署名,加快推进立法。他们之中既有社会组织、媒体、环保企业、律所、爱心公益协会等机构,也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中国作协会员、出版食品安全报告文学《舌尖上的毒》的作家曹永胜第一时间要求加入“个人联名”,认为这个建议书很及时,非常有价值。
  辽宁省葫芦岛市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聂永新看到建议书后表示:“我知道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非常愿意和你们一起联名倡议。”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黑龙江日报客户端发出倡议:“摒弃野味滋补错误观点,不食用野生动物及制品。”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原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胡保林,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经济日报社社长张小影都对立法建议表示支持,并为建议出谋划策;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副教授、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等专家学者在第一时间对建议表示支持并提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广大网友也通过网络留言,表示建议非常必要,尤为迫切,并对建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非法捕猎、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的查处力度。从2003年的SARS疫情至今,这17年来,野生动物管理逐渐收紧,“禁食”写入相关法规条文,专家学者“拒绝野味”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但现行法规的禁食范围并不包括“三有动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类可能携带威胁人类健康病毒的野生动物恰恰是“失控野味”的重灾区,从法律层面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已刻不容缓。记者邢飞龙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