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传播年会 > 正文 >

生态旅游,呼唤全新打开方式

2020-05-19 16:08来源: 福建日报编辑:雪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决定,改称“森林旅游”为“生态旅游”,并以新提法统领林业旅游工作。未来,依托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向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各项工作,都将一并纳入“生态旅游”大旗下。
  新提法拓展了林业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指向林业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
  生态旅游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地等自然风景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归入其范畴。但过去的近30年间,由于部门职能分割,我国林业旅游始终局限于森林旅游单一领域。
  最新一轮机构改革打破了这一局面。目前,各地林草部门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野生动物资源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显然,“生态”比“森林”更能准确表达机构的职能边界。
  同时,新提法更加强调林业旅游的生态属性,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增进民生福祉,带动经济发展。这对林业旅游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亲近自然、回归原生态,成为全新风尚,由此带动林业旅游发展。
  以森林旅游为例,1992年林业部首次召开全国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森林旅游获得长足发展,游客量从当年的2400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18亿人次。作为我国南方重点林区的福建,去年全省森林旅游接待总人数2.57亿人次,产值1106亿元。2006年,福建提出在山水俱佳处培育“森林人家”的设想。如今,“森林人家”已成为八闽森林旅游的重要业态,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却并不同步。随着森林旅游发展加速,产业短板日益显现。
  个别地方存在过度开发乱象,以森林旅游之名将酒店、会所搬进生态脆弱地带;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且同质化,文化挖掘程度不足;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缺少必要的行业标准与规范,价格透明度不高、同业恶性竞争、服务水准不够精细化等问题时有发生;基础配套有待完善,不少地方路窄、弯多、车难行,可进入性程度较低;专业人才配备不足,具有林业、生态、旅游、经营、康养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产业融合度较低,与现代农业、生物科技、文化创业缺少融合,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有限。
  从“森林旅游”到“生态旅游”,新的提法不仅要解决职能分工问题,更要聚焦产业提质增效,为绿色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明确开发与保护的尺度和边界,建立健全市场规范与行业标准,培育适应产业新动向的专业人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引导社会资本有序介入,构建多元的产品体系与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旅游,正呼唤全新的打开方式。作者: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