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传播年会 > 正文 >

把规划作为工业园区开发的刚性约束

2020-12-25 11:56来源: 中国环境报第7版编辑:雪儿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注重借鉴新加坡经验,坚持“规划先行、环境立区”,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探索出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严控准入和淘汰
  调“绿”产业结构
  启动早、标准高、落实严,是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主要特点。
  早在1997年,园区成立之初便率先编制完成《苏州工业园区环境影响与环境规划报告书》,1997年10月获得原江苏省环保局批复,是全国最早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发区之一。
  借鉴新加坡经验,园区科学编制开发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各类规划300多项,全方位融入“功能分区”、“项目分类”、“产业引导”、“雨污分流”、“清洁能源”、“废污控制”、“景观绿化”等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构建了功能分明的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体系。
  规划的生命在于执行。园区在规划建设、产业招商、环境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环评以及审查意见的要求,制定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制度、企业环境管理提升计划、生态环保引导资金等一系列制度,实施“退二进三”(淘汰第二产业,更新为第三产业)、污染物提标改造等专项行动,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按照规划环评相关要求,严控准入和淘汰两头,不断调优产业结构。一方面坚决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在项目环评审批中必查与规划环评的符合性,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建区以来共否决不符合园区环保要求的项目300多个、投资金额40多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环保局副局长徐珑说,在1997年最早的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曾讨论过是否要设立专门的化工园区,后经充分论证认为不符合园区发展方向,将限制化工项目作为规划环评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明确。在后续招商和环评审批过程中,除产业发展必要的化工项目外均予以“一票否决”,目前园区化工项目仅28家,为近几年的化工整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园区也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园区开发建设时已有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规划环评中明确要淘汰升级,为此,园区管委会通过拆迁补偿、提高标准、严格执法等措施,引导、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或主动淘汰。经过几年努力,原有的十余家印染企业仅剩两家,不仅腾出了大量土地资源和总量资源,区域环境质量也大幅改善。
  先规划后建设
  留“白”可持续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园区把规划作为开发建设的刚性约束,实现了空间布局的有效优化。
  基础设施上,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先后投入400余亿元,按照“九通一平” 标准(“九通”指通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和有线电视,“一平”指土地填高平整)高质量完成了主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以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在建设时因远离建成区,管网建设、运行管理成本高昂,但随着后续的发展,周边企业均已建成,避免因滚动开发带来选址不合理、被迫搬迁等问题。
  产业布局上,全方位融入“功能分区”理念,合理布局生活、工业、商务、教育、生态等功能区,并持续优化和更新,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区、商业区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构建最适宜企业发展、人才创业、人居生活的优良城市环境。
  园区还将空间管控要求纳入规划环评,更好地指导生态空间保护。目前,园区划定国家级生态红线区域28.31平方公里,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84.05平方公里,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留出了宝贵的空间资源。
  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结构及布局调整、协同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园区在各项污染物减排的同时根据规划环评要求优化了大气环境、地表水等监控体系,根据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主要污染物单位GDP排放强度(吨/亿元):COD为0.708,SO2为0.362,NOX为0.925,颗粒物为0.751,挥发性有机物为0.008,各项指标均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
  随着国家及地方规划体系的调整,以及园区后续发展的需要,苏州工业园区已针对现阶段正在编制的《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委托开展规划环评,充分体现规划环评早期介入、过程互动的原则,也可全面发挥规划环评对园区规划的优化指导作用。作者:李苑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