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传播年会 > 正文 >

如何当好绿色排头兵,央企值得反思!

2021-02-09 16:14来源: 中国环境网编辑:雪儿

  一家央企,本应在各个方面做到行业表率。然而,从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反馈意见来看,中国铝业集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发人深省。
  督察反馈意见中提到,中铝矿业有限公司郑州地区2020年计划修复矿山1820亩,截至督察时仅治理638.5亩,进度缓慢。
  这让记者想起了之前的一次采访经历。
  在广东大宝山矿区,汽车越过山脊,在近60度的陡坡上艰难前行。矿区内一个个暗红色的酸水坑,诉说着无序开采矿山带来的生态问题。
  大宝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由一家原先参与开采的省属国有企业实施。目前已修复8年,耗资10亿多元。然而,公司负责人却说:“现在行业不景气,不知未来能否继续支持修复项目。”此话一出,让记者很是吃惊,已经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财力人力,但生态恢复仍未完成,真金白银还需接着往矿窿里投。
  回忆起这一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铝集团在矿山修复中出现进度缓慢问题。矿山修复资金投入多,甚至多到比原先开采的收益还多。这是矿山修复难的其中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技术难。有业内专家形象地比喻矿山修复的难:“第一年绿色,第二年黄色,第三年死光光”。矿山长期的酸性废水导致植被根系生长,这就需要进行边坡形态、地形形态的治理和绿化景观修复,还要考虑未来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触及的问题越深入,暴露出的一些环境“顽疾”也越典型、治理难度也越大。企业更应当引以为鉴,检视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把生态环境优先摆在第一位,企业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从源头抓起,使生产各个环节尽量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企业来说,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后续的生态修复成本。另一方面,不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保一方百姓平安,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在之前采访中,记者还曾走访过一些民企,这些企业在生态环境管理体现建设、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走在了一些央企的前面。有民企老板曾坦言:“建厂前,就将治污设施按最顶格配置,与其被检查出问题,不如一步到位,主动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反观中铝集团,作为央企,没能成为环境保护的模范。如果在开发矿山前,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先保护后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开采,那么就不会留下大地的伤痛。
  中铝集团有着庞大的企业规模、令人艳羡的资金支持和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它不仅是本行业的领跑者,更是能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的并行者。事实上,它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无论是生态文明思想,还是治理措施上,也确实做了一定努力。2016年以来,中铝集团在扭亏脱困过程中累计投入130多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
  今后,中铝集团应做一个称职的绿色排头兵,在肩负起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还更应发挥绿色发展的示范作用。 作者:李欣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