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三极以青藏高原为主体,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部门和地区积极实施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区域生态状况总体稳定趋好。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仍面临诸多风险,需要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保护好“中华水塔”,守护好地球第三极。
深刻认识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的重大意义。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最年轻的高原,生态环境本底良好,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亚洲乃至北半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持气候系统稳定、保障水资源供应、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一是亚洲冰川作用中心和“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淡水资源极其丰富,分布着面积广大的积雪以及全球中低纬度地区范围最广的冻土。冰川冻土广泛发育、湖泊河流众多,年均水源涵养量达3450亿立方米,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二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分布有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和珍稀动植物种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有212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三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青藏高原是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感应器和调节器,在全球大气、水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重要的碳汇区域,影响着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
地球第三极生态环境仍面临较大风险。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且敏感,重度和极度生态脆弱区约占高原总面积的49%,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将对高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是生态系统总体稳定,但局部退化依然严重。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保持稳定。然而,局部区域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仍然严峻,个别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二是冰川冻土加速消融对寒旱区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冻土加速消融导致“亚洲水塔”失衡,短期内河流径流增加,有利于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和农牧业发展以及绿洲规模扩张。但长期来看,随着冰川融水径流达到峰值后最终将减少甚至消失,未来水资源短缺潜在风险加剧,将对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三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部分高寒特有物种将面临生存危机。通过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实施,青藏高原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呈恢复与扩大迹象,黑颈鹤、藏羚羊、普氏原羚等物种的个体数量稳步增加,藏羚羊数量从2000年的6万多只恢复到目前20万只以上。但气候变暖导致高海拔物种和高寒带特有物种生境发生改变,部分物种面临生存危机。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自然灾害威胁加大。青藏高原产业发展资源依赖性强,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效率普遍低于全国水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口密集区水、大气污染问题风险增大。产业集中分布区污染物排放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水、气、土污染问题进一步加重。冰冻圈灾害将更加活跃,冰川退缩诱发新型冰崩灾害链,进一步导致滑坡、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生态系统破坏,自然灾害频次和强度增加。
多措并举推进地球第三极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降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利影响。推动青藏高原各地落实“三线一单”制度,明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加大对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等无人区保护,继续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严格禁止人类活动干扰,切实维护原始自然面貌和自然遗迹。加速构建冰川雪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体系,继续推进祁连山、拉萨河流域等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加大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
二是加强人口聚集区环境污染防治,保持高原环境优良水平。加大城镇和农牧区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力度,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加强西宁、海东、拉萨等人口集中地区的水环境污染治理。以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显现区域为重点,严控大气污染新增总量,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控制,加强扬尘、散煤治理,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等移动污染源,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三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倒逼机制,不断优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布局。处理好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的关系,首要保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稳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升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水资源和能源效率水平。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深化尾矿库应急管理与环境风险防范,开展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推行绿色工程,对矿产、水电、旅游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青藏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环境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影响。
四是加快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效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在生态敏感区、灾害多发区、工程建设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建设形成地球第三极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对高寒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冰冻圈消融、重要生物类群和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开展常态化观测。针对冻融、冰湖溃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制定灾害风险防范预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是完善法规、投入、科技等各项措施,有力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出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法规条例,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立法进程。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项目优先纳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储备库,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研究、寒区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水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强化公众参与监督,引导多方共同参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作者: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