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媒体采风 > 正文 >

北京公厕品质不断提升

2019-09-05 15:56来源: 中国环境报第4版编辑:雪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批示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公厕工作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突出问题来抓,深入调查研究,优化政策措施,统筹谋划、加大投入、发动基层、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以来,全市完成建成区公厕提升改造800座,农村公厕完成旱厕达标改造1100座,以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力争2020年年底前解决农村公厕不达标问题。

  察实情,对全市公厕进行登记造册

  北京公厕实行市、区、街(乡镇)、村四级管理,区、街(乡镇)、村三级作业体制。市级部门负责制定规划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区级负责组织任务实施、日常检查、运行和维护,区环卫服务中心、街(乡镇)、村按照产权负责公厕运行维护,以产权单位自建保洁队为主。公厕规划布局以固定式、附建式为主,以社会公厕为辅,适当补充移动公厕。公厕实行分类管理,达标公厕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三类(不含)以下为不达标。

  为有效推动“厕所革命”,掌握公厕具体情况,全市组织开展公厕普查,采取专业公司普查与各区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厕逐座拍照、经纬度定位进行登记造册,形成互动式公厕台账。同时,将普查信息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厕云平台中,实现公厕数据互联互通、市民可随时查询。经过普查,进行统一筛选,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城市化管理地区公厕6663座,确定2160座公厕需提升改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等13个区农村地区公厕8199座,确定1717座三类以下公厕不达标。

  谋实事,深入研究“厕所革命”政策措施

  在全市公厕普查的基础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起草“厕所革命”工作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府将“厕所革命”纳入实事项目,确定了“厕所革命”的原则和工作理念,提出了“一厕一设计、一厕一预算、一厕一评审”工作机制和三年逐步消灭三类以下公厕的工作目标,并召开全市大会部署“厕所革命”,明确推进步骤和责任分工。

  “厕所革命”从2018年1月开始到2020年结束,前后分4个阶段。2018年1月-4月,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按照任务分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开展调查摸底,建立任务台账。2018年5月-12月,在核心区、朝阳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及西客站开展公厕服务品质提升试点,形成试点成果。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全市组织推广试点成果,因地制宜加装防冻、保温、除臭设施,发展智能、节能(水电)、环保、资源循环等新型公厕。2020年11月-12月,对公厕服务品质提升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明确各区政府是推进“厕所革命”责任主体,各部门分工负责,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协助做好公厕建设规划手续办理,财政部门加强“厕所革命”资金支持,旅游、交通、园林等行业部门抓好管理范围内的公厕品质提升,农村管理部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农村地区“厕所革命”,宣传部门加强“厕所革命”宣传工作,倡导市民共建共享美好如厕环境。

  出实招,加强“厕所革命”指导监督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市、区城市管理部门下移工作重心,深入街道、胡同、农村基层一线指导检查工作,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干部一年内前后33次到各区指导调研,协调解决公厕产权不清、部门合作不畅、接水接电、恢复重建等问题,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市、区、街、村四级合力,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修订发布《公共厕所建设规范》。规定公厕规划、设计、卫生设施设置安装与验收要求,对旱厕改造提出要求,完善分类建设指标:一类公厕要满足第三卫生间、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空调、烘手器等34项指标;二类公厕要满足管理间、工具间、供暖、无障碍设施、除臭设施等29项指标;三类公厕要满足独立式大便器等16项指标。修订发布《农村公厕、户厕建设基本要求》。按照城乡统筹原则,精简农村公厕分类指标,要求农村公厕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加装防冻设施,明确农村公厕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及户厕覆盖进行规划。

  组织“厕所革命”培训。围绕公厕建设运行管理,全市先后组织10次培训,各委办局、各区、街乡镇村2000多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重点讲解政策措施、技术应用等内容。

  加强公厕改造技术指导。邀请专家、企业代表,多次组织召开“厕所革命”新技术研讨会,印发了《厕所革命技术指导手册》,在市政排水管网未覆盖的地区,推荐使用“气水冲”、真空排导等节水技术,解决了农村、城乡接合部地区旱厕改造的难题。指导低能耗加热保温技术、低位抽排和新风技术、节能照明等技术应用,为“厕所革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对胡同公厕,重点解决街巷胡同公厕冬冷夏热、脏臭、亮度不够及周边居民倾倒粪尿不便等问题。

  求实效,因地制宜推进落实“厕所革命”

  公厕改造提升涉及范围广、问题多,不同地区特点要求“厕所革命”在实际工作因地制宜、灵活推进。

  优化改造,提升胡同平房区如厕舒适度。东城、西城作为核心区,在推进“厕所革命”中,结合“疏整促”、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多举措提高如厕便利度、舒适度,严格落实公厕运行管理经费,高标准实施管理维护,8座公厕试点家用标准,保持公厕温度适宜、无臭味、增设清洁池,达到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不脏不臭”的标准。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厕达标建设。大兴区魏善庄李家场村,在村庄实施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通过真空排导污水管网将公厕、农户粪尿污水、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全村180户及3座公厕全部改造为真空排导厕所,同时与真空排导污水管网相连,节约了建设成本,结合村庄户厕、公厕达标改造,实现了灰水的低成本处理,黑水可结合垃圾分类进行治理,协同处理易腐垃圾,实现整体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精细管理,完善公厕管理维护机制。修订发布《公共厕所运行管理规范》。规定了公厕运行的质量、服务、安全、维护、检查、台账和记录要求,统一了公厕分类建设和运行指标,规定公厕24小时开放。

  自2018年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全市掀起了改造提升公厕品质的浪潮,建成区、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公厕品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成胡同平房区公厕品质提升500座,受到胡同居民的交口称赞;完成农村地区公厕达标改造1100座,农村地区公厕达标率从79.06%提高到92.47%,公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完成城乡接合部公厕改造提升610座,解决了城乡接合部一半以上公厕脏乱问题,人民群众明显感觉到北京的公厕变得更干净、更方便、更舒适了。

  转观念,为民办实事是根本

  思想不重视,干事没基础。公厕改造不是简单盖个厕所,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环境治理,重在精细化,怎么解决臭味问题、冬天怎么正常开放、村里怎么实现污水收集、污水怎么消纳,需要一并统筹考虑,最终实现“厕所革命”的目标。

  “厕所革命”是为了人民,只有从人民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厕所革命”涉及千家万户,群众是使用者和受益者。开展“厕所革命”,政府是主导,群众是顾客和考官。只有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动起手来,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才能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厕所革命”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开展提升改造,如东城区、西城区公厕主要是背街小巷,公厕如厕条件需进一步提升,平房院内许多家没有厕所,夏天热、冬天冷,出门去公厕不方便,这就是公厕服务的短板。为此,东城区、西城区试点在背街小巷安装空调,改善市民如厕条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控制空调温度,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可。

  技术应用是法宝。一直以来,旱厕问题是北京农村地区的短板,不是村里不愿意改,主要是受限于基础设施不健全、改造难度大等因素。北京开展“厕所革命”前,农村还有1717座旱厕,受村里水压不足、没有污水收集系统等影响,改造条件一直不成熟。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他们在城乡接合部试点推行真空排导及“气水冲”技术,解决农村无管网地区旱厕改造难题。

  管理维护是重点。公厕建好、改造完仅是完成了三分工作,公厕后期的运行维护才是核心,公厕的服务水平是市民更加关心的问题。北京市区公厕先从运行费用入手,采用定额管理模式,增加公厕保洁员配置及资金投入,给管理单位一定时间逐渐达到费用标准,使公厕服务水平每年都有一定提升。在农村地区,将公厕建设及运行紧密衔接,制定农村地区公厕管护费用标准,公厕改造完成,确定管护单位进驻开展保洁,确保公厕改造完成可以马上运行,避免出现后期管护经费不足,公厕建设、改造完成后成为摆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