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者之家 > 媒体采风 > 正文 >

绿色经济 高品质生活 可持续发展

2019-12-04 11:25来源: 文汇报编辑:雪儿

  昨天,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理事会先后召开。截至目前,理事会已邀请10位知名企业家和智库代表作为特邀成员,发挥类似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为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包括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郭平、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江苏省政府参事沈坤荣、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等。
  生态绿色的关键还是要发展
  在采访中,王战表示,示范区的一头是政府主导,强调政府协同;另一方面是市场主导,强调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如果这两头都协调好了,自然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发展。他举例说,生态旅游是很好的一块,长三角有太湖、大运河、淀山湖,“东太湖能不能搞运河邮轮?从黄浦江一直走到崇明岛,这就显示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的环境问题同样如此,像水葫芦泛滥这种问题,如何打破行政区划,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政府之间打破壁垒、推动跨区域的合作,值得尝试。
  作为参事的沈坤荣,也是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他认为,示范区的最大亮点是先行先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如何从原有的‘分而治之’转变为‘协同治理’,需要克服固有的行政区划边界,减少制度成本,形成一体化的战略,并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人才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从而放大协同效应,打造创新高地。”他解释说,在国际上,像东京都市圈在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长三角也有一些独创的经验,比如说河长制。以前一条河就是一条边界,现在采取河长制就明显降低了‘分而治之’的成本。”
  王涛告诉记者,绿色生态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示范区区域很小,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点。从小的来说,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在长三角推广;大的来讲,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交流。”以浙江为例,浙江很早就提出来“五水共治”、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发展理念等。现在,示范区内,以上海为龙头、苏浙各展所长;未来,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苏浙沪皖优势互补,就可以发挥“1+1+1+1>4”效应,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汇聚高端人才,打造创新高地
  徐林曾经在发改委工作了28年。他说,作为企业代表,自己更关注绿色经济。“生态绿色发展不能沦为一个口号,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激励生产生活行为。什么是绿色经济?我们需要有个标准。”他解释道,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中间有个转换机制。“如何实现绿色资产的价值?对上海、江苏、浙江来说,不同地区需要有不同角色和分工,有的地区可能要放弃一些东西,有的地区可能要补偿一些东西,现在过程才刚开始。我很看好,等到未来,新的机制建立起来以后,成效和意义都会很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的愿景更“接地气”。他说空间规划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高品质的生活。“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既要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又要让政府和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比如,经济存量的改造,新的湿地、公园、绿道、景观带建设等。”他坦言,目前最难的地方是达成共识,“我们希望,实现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所谓最高标准,就是苏浙沪谁的标准高,按谁的来。举例来说,淀山湖原来排IV类水也行,现在得提高到III类;最高水平则是长期目标,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努力,比如说,公共服务,上海提出‘15分钟生活圈’,苏浙如何做到,需有一定时间。”
  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郁文贤提到,北斗导航技术属于新兴产业。“和我们一样,有很多新兴产业集聚在示范区。一来是因为这里的传统产业需要大数据。二来,示范区作为创新经济的新高地,也有实际需求,将新兴技术与传统应用结合,以提升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增量。”他还特别谈及人才,“生态绿色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在长三角,有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相信大家携手合作,肯定能够导入新型人才、创造出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