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5月30日报道称,占据韩国粗盐(韩国也称“天日盐”)产量75%的新安郡政府当天表示,2019年20公斤的粗盐每袋售价2000韩元(约合11.4元人民币)左右,去年为5000韩元左右,目前则暴涨至1.7万韩元,连续翻倍。
韩国人购买粗盐的主要用途为腌制泡菜。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有钱也买不到。一家泡菜生产企业相关人士表示,企业为应对秋季泡菜旺季已开始备货,但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造成盐价持续飙升。新安郡盐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黄东植称,今年4月至今,新安粗盐产量不到5万吨,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这已是连续两年粗盐产量大幅降低。黄东植称,近年来产盐季屡屡遭遇多雨天气,加之粗盐库存已经耗尽,加上价格持续上涨,盐户即使手中有货也开始惜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称,日本准备排放核污染水入海的消息也引发韩国人的巨大担忧,不安心理导致不少消费者开始囤积基本没有保质期的粗盐,一些中间商也开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此外,盐田面积减少也造成韩国粗盐供给不足。新安郡过去5年减少了10%的盐田面积,很多盐田都被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设施占据。(张静)
发挥全球联动 搭建绿色发展现实路径
中国新闻网
当“碳中和”正式成为全民奋进的“绿色目标”,各方关注的是,如何披荆斩棘为其搭建一条现实路径。
5月30日,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举办“碳中和国际峰会”,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商界代表展开深入对话,共同研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绿色科技创新,从而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
本场峰会包含“碳中和与全球投资机遇”和“碳中和与绿色科技创新”两大议题,与会代表认为,推动碳中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变革,从中孕育了大量创新、创业和投资的机会。
IFF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认为,碳中和是一条又长又宽的赛道,很可能像“数字化”一样让整个中国各个领域焕然一新,面对这样的经济社会革命,作为投资机构需要有长远目光、做长远规划,这样才能抓住机遇。
很多的先行者已经在探索这个“赛道”,丝路基金总经理王燕之说,要实现“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就必须要看到碳中和和气候变化对于各国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要加大对碳中和领域的投资布局,更加重视发挥股权投资的作用。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UNDP政策和方案支助局局长徐浩良则认为,潜力巨大的绿色投资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条赛道上需要私营企业的加入,政府部门需要给投资者一些指导和信心。
在此基础上,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UNESCAP)能源司司长刘鸿鹏进一步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抗疫促进了全球合作,在气候变化方面同样应该发挥这种全球联动,各个政府在制定跟疫情相关的救市计划时要注意,传统的方案要通过绿色转型更好地促进绿色和低碳行业的发展。”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提醒道,碳定价机制牵涉到世界不同国家的协调,在这个问题上,绿色溢价可能是一个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可能更能体现效率和公平的概念和手段。
一个普遍的业界共识已经形成,“碳中和”未来的投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农业,要抓住历史性机遇,就必须深入这些领域寻找下一个风口。
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建议人们更多关注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公司治理以及技术导向方面的趋势,中欧正在联合制定《全球绿色投资指南》,为将来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红辉以近年来的多个案例说明,应对新发展格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科技创新将起到关键的作用。要通过扩大绿色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零碳效用规模化,进而引领区域的绿色转型。
亚洲开发银行能源部门总监翟永平认为,“碳中和”包含下降碳强度、碳达峰、碳中和的“三部曲”,这需要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来保证,金融创新能够带来更多技术创新,再通过商务模式创新使其应用落地。
中美绿色基金的首席投资官吴竺认为,金融行业应该更好地推介科研成果,推动它的技术商业化落地和实施,引领中国绿色转型的发展。
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增长中心首席顾问宾度•罗哈尼表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绿色投资方面需要得到支持,这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会是一种双赢。(陈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