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环境科技 > 正文 >

“沙漠都江堰”

2018-10-22 14:28来源: 经济参考报编辑:雪儿

    泉水在脚侧叮咚作响,芦苇在身旁沙沙摇动。另有多种绿色植物,茂密地分布其间,不时随着风的节拍舞动。这里不是烟雨江南,在另一侧,就是望不到边的黄色沙海——库姆塔格沙漠,枯死的树木、洪水冲刷留下的沟壑震撼人心。这里是甘肃省敦煌市阳关镇,一个长期面临“沙害”与“水患”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地方,更是一个变水害为水利,促进经济循环发展、发展沙区生态农业产业链、实现洪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地方。

    敦煌被库姆塔格大沙漠三面包围,月牙泉由1975年水深9米到2001年水深下降到不足一米,敦煌市地下水位下降10.77米,80%的湖泊干涸。阳关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更为严重,被称为旱级,地下水位干涸23米打不出水。库姆塔格沙漠的沙丘每年以4至10米的速度向阳关逼近,沙尘暴猖獗。同时,由于南靠祁连山,每年汛期又受到来自祁连山北坡肃北和阿克塞自治县山洪聚积敦煌泛滥成灾。因此,敦煌长期面临“沙害”与“水患”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沙漠都江堰”是如何保护阳关的?记者了解到,在上游区,该工程将带有大量泥沙的洪水通过枢纽调蓄覆盖于沙漠表面形成板结层,有效地阻止了沙地的活化,即形成典型的黏土固沙效果,达到了以洪治沙的目的,构成了防止沙漠东移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在中游区,通过侧渗净化抬升地下水位,涵养地下水源,使天然植被得以恢复,达到了生物治沙的效果,构成了防止沙漠东移的第二道生态屏障;在下游区,将渗漏过滤的洪水通过河道收集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在此基础上通过植绿种树,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构成了防止沙漠东移的第三道生态屏障。通过以上三大生态屏障建设,形成黏土固沙-石堤阻沙-生物防沙综合风沙防御技术体系。

    “沙漠都江堰”负责人何延忠介绍说,“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修建了清洪分离河道21公里,13条多级梳流分洪河道120公里,防护堤坝60多公里,移动沙丘石山500多座,拉运砂石料1亿多立方米。将上游山区1500平方公里,107条河道汇集的洪水泥石流进行层层调蓄、多级分流、渗滤净化变为可利用的再生水,核心治理区总面积达134平方公里,保护受益区面积达998平方公里。

    “沙漠都江堰”综合治理工程,在保护阳关、守住敦煌的同时,构建起了洪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治理的一套完整技术体系,通过利用增加的水资源量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形成特色农业的洪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促使阳关镇居民人均收入快速提升。

    水资源丰富推动当地形成了饲养虹鳟鱼、种植无核白葡萄等基于特色农业的洪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以及沙漠休闲娱乐等沙漠生态循环产业。记者看到,成群结队的虹鳟和金鳟轻快地游弋,鱼池中喷泉的水花折射出太阳的炫彩。池中水是经沙漠砂石渗透过滤净化后的洪水,不远处则是护卫一方水土的“沙漠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