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环境科技 > 正文 >

保护长江清水绿岸 湖北靠一套“科学密码”

2019-07-31 15:44来源: 科技日报编辑:雪儿

  一曲洪湖水,美名天下扬。盛夏时节乘船进入洪湖湖心,满眼都是成片的野生荷花和菱角。这与前些年形成鲜明对比。

  近日,记者跟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湖北,解锁当地守护长江清水绿岸的“科学密码”。

  全面“体检”为洪湖科学治理提供依据

  洪湖地处长江中游江汉湖群,因湖内物种丰富,被称为“湿地物种基因库”“中南之肾”。然而,过度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洪湖的生态环境,洪湖水质一度下降到Ⅳ类、Ⅴ类,甚至劣Ⅴ类。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洪湖完成全部围网拆除计划,如今核心区域水质达Ⅲ类。

  面对成绩,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朱俊华一点儿不敢放松。

  “洪湖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务必坚持科学治理。”朱俊华告诉记者,2000年左右,有关单位对洪湖开展过一次科考,但受限于经费和技术,湿地考察内容相对薄弱。目前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测地所等单位,正在执行为期三年的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监测项目,借助遥感、无人机、多功能水质检测仪等手段,通过全方位的监测研究,摸清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变化原因,希望为洪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和建议。

  产业布局优化破解“化工围江”难题

  160余公里的黄柏河承担着宜昌200万人口饮水和100万亩农田灌溉重任,被誉为宜昌“母亲河”。

  但磷矿成为影响整个黄柏河流域水质最主要的原因。流域内磷矿资源探明储量达30多亿吨,现有磷矿开采项目46个,是当地经济重要支柱。

  如何化解流域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宜昌在黄柏河东支流域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实施水质“约法”。最引人关注的是,以流域稳定达到Ⅱ类水质为目标,从年度开采计划中预留100万吨作为奖励性指标,实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

  宜昌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洪钧说,如果奖励1000万元资金,地方不一定看得上。但按照每吨磷矿500块钱计算,100万吨磷矿开采计划相当于总值5个亿。达标可以拿奖励计划,不达标指标就得倒扣。

  “流域水质指标倒逼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升排放水质。”在洪钧看来,可以以生态补偿倒逼化工企业打造绿色矿山,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作为宜昌兴山县属国有企业,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告诉记者,自2018年以来,企业先后投资20亿元,围绕高技术、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等项目,推动传统磷化工向新材料转型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先后投资12.7亿元对产业园全部环保装置进行提档升级、扩容改造,将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实际需求1.5倍,关闭4个沿江企业排口,确保任何情况下污水不入江。

  数据显示,湖北省不断优化长江沿线产业布局,该省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101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有效破解“化工围江”难题。

  “千里眼”护航生态环境

  走近荆州柳林洲水厂取水口处,昔日繁忙的砂石码头销声匿迹,建筑物全部拆除,江面上一字排开的码头趸船已被全部拖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生态景观带。长江岸绿了,水清了,市民的饮用水安全了。

  曾经,从柳林水厂到旅游港口一带建有30多处码头泊位和大小砂场。砂船攒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隐患,特别是禁采区丰富的砂石资源让很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荆州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来,荆州紧紧扭住采砂船舶监管持续发力,先后取消松滋市涴市,荆州区陈家湾、李埠三处船舶集中停靠点,设置市级采砂船舶集中监管点,将该市26艘采砂工程船舶全部集中管理,同时每艘船舶安装了GPS定位装置,监管现场加装了红外夜视仪,实行24小时专人驻守,监管点达到了全天候无盲区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