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即将来临,自6月3日起,湖南沅江启动下塞湖区域矮围集中拆除“攻坚战”,洞庭湖区矮围网围整治行动中围堤周长最长、水域面积最大的一处矮围即将彻底整改,重现“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湖洲原貌。
涨水为湖,落水为洲,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湿地。然而,在洞庭湖腹地的沅江漉湖芦苇场,这一道高高垒砌的堤坝似“水中长城”,围出一片面积近三万亩的私人矮围,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及湖区行洪。
下塞湖区域矮围总面积2.78万亩,总长度18600多米,囊括湘阴、汨罗、沅江三县市交叉的水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将芦苇地陆续承包给企业老板。由于芦苇市场低迷,私营老板夏某安从2001起开始建堤圈地,在里面种树、养鱼。自从矮围建起来以后,鱼类大幅度减少,渔民们面临捞不到鱼的尴尬境地。
“根据中国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开垦、填埋或者排干湿地,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鱼类洄游通道,擅自放牧、捕捞、取土、取水、排污都是被禁止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副局长万献军说。
通过人工筑堤和控水,矮围成为大规模非法捕鱼的“帮凶”。从开始建设算起,夏某安建堤圈地侵占洞庭湖湿地达17年之久,被各级政府部门下令整改多次,督促检查、调查处置和拆除工作从未间断。
2015年6月和2016年12月,下塞湖矮围掘毁了西北段泥堤2200米;2017年5月,专业爆破公司炸毁下塞湖矮围北闸,同年底对北闸炸毁后的建筑垃圾作了彻底清除,实现下塞湖矮围功能性摧毁。
整治措施持续不断,但日常巡查中仍能发现下塞湖有新动土现象。近期,中国生态环境部组成督察组,对洞庭湖私人矮围破坏生态问题开展专项督察,进一步加大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
6月3日8时,沅江启动矮围拆除行动,分南堤、北堤两个施工场计划15天拆除下塞湖4100米泥堤。同时,因汛期来临,当地决定在矮围南堤再推开3100米泥堤,增强高洪水位时下塞湖河道的行洪功能,提升洞庭湖原有湿地生态恢复调节功能。
截至6月13日晚间,下塞湖矮围整治已累计完成土方85.98万立方米,完成总任务的85%,预计6月15日能彻底整改到位;涉嫌违法的私营企业主被夏某安依法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