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热点追踪 > 正文 >

祁连山生态治理一年:恢复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

2018-07-12 14:23来源: 中青在线编辑:小璐
       巍峨起伏的群山,山下绿意融融、流水潺潺,山顶上白雪皑皑,这是千里祁连山脉盛夏时的景象。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被通报,引发广泛关注。

       加强全方位监控,全面恢复生态环境

       祁连山区绵延千里、河流广布,曾经因过度开发水电资源,水力发电经常导致河道流量锐减甚至断流,一度影响祁连山区水环境和气候条件。合理布局水电站,保证祁连山区水流域河道流量,成为祁连山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去年以来,甘肃省对祁连山保护区内建成的水电站全部规范下泄生态流量,在建水电站一律停建。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肃南段,境内流域已经建成的31座水电站全面严格落实环保措施,已完成生态治理与修复任务。

       目前,肃南全县6项在建水电开发项目全部关停退出,正在开展退出补偿协商认定,县域纳入水利发展规划的16项水电项目全部取消。同时,为改善地表水水质,肃南县还对生活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建立清运台账,规范处置,严格按要求下泄生态流量,并安装了不受人为控制的流量下泄和在线远程监控设施。 

        “以前思想上不重视,制度上也不完善,对下泄生态水没有量的概念。”在张掖龙首二级水电站,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雷江逵说,生态流量是水电站运营中必须要保证的河道生态用水的最低量。

       为加强生态流量的下泄管控,在水电站整改中,张掖市加装了不受人为控制的闸门垫块;同时,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流量监测系统,通过在线视频监控、流量计量监管、流量预警监测等多种方式,对生态流量的下泄进一步管控。

       张掖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文武介绍说,整改后每一座水电站都核定了主汛期、枯水期、丰水期的最低生态流量。“通过市水务局监控平台,可以看到每一个水电站目前的实时下泄流量数据,如果数据不达标,报警系统就会启动”。据介绍,该平台还将纳入手机应用服务,形成“一网两测三监控”的水生态监控信息网络,实现对河流水系生态的常态化、信息化监管。

       为加强生态环境综合管控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张掖市还着眼全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修复与保护,采用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多种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管网络,称为“天眼”平台。

        “这一网络初步形成了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六县区生态环境,特别是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管。”张掖市环保局副调研员韩多钢说。

      韩多钢演示了张掖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管理平台的基本运作机制,在该平台点开“卫星监测”,中央环保督察祁连山张掖段的179项问题整改都用了红色标注,可以明显看出整改前后的对比。

      张掖市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是甘肃黑河水电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因直排烟气和“三防”措施不落实等环保问题被媒体曝光,一度成为重点整改对象,停产整顿。

      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总经理闻斌介绍说,自从启动整改以来,公司投资1150万元,对生产车间矿热炉冶炼、烟气排放控制、上料系统扬尘控制、厂区绿化美化、环保标准化制度建设等12方面进行了整改和改造,已完成全部整改。在张掖市环保局“天眼”监控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公司实时的数据更新。“哪个数据超标了,一目了然,企业也没有任何理由。”韩多钢说。

      据了解,该平台除了对祁连山各生态功能区进行不同尺度的生态状况监测与分析评估,还可以实现对空气、水、土壤、声环境、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全覆盖和数据有效集成,从而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加大植绿护绿,做好绿色发展文章

      在进入祁连山途中,金叶榆、云杉、圆柏等绿植排排挺立在公路两侧,保护区内部分已搬迁的工厂原址上,工人们正忙碌着栽种新的苗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处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白泉门砂石料场位于距离肃南县城18-21公里处,是G213线甘肃肃南至青海祁连二级公路建设项目临时料场。砂石料场占地5.3亩,2016年10月开始生产砂石料,2016年12月被关停。

      自被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移交问题以来,该项目列入了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治理。目前,已完成平整场地1.8万平方米,并已拆除房舍,撤离设施设备,完成清理弃料、平整河道、分类堆放沙石料、清理平整私采乱挖遗留的砂石料堆,项目区域覆土及植树绿化任务。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生态如果保护不了,就会影响缓冲区、核心区的生态系统。”肃南县国土资源局罗英文说,自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整改以来,肃南县在试验区开始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肃南县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相结合,计划总投资5283万元,统筹推进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去年以来,全县共完成造林0.52万亩,封山育林10.83万亩。2018年开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自2017年以来,为持续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植被恢复与保护,张掖市山丹县大力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先后投资1.19亿元,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共完成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

      在张掖市甘州区,生态建设正加紧进行,甘州区黑河生态带造林绿化现场,绿树成荫、水草丰美,成片的绿地分布在黑河两岸。张掖市林业局局长聂斌表示,张掖市计划投资3.375亿元,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人工造林2.25万亩。“项目建成后,可有效遏制祁连山和黑河沿岸土地风蚀沙化,充分发挥祁连山和黑河流域两大生态系统的特殊位置,有效保护和恢复黑河沿岸、城郊森林资源及环境。”聂斌说。

      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中,根据甘肃省加强生态整治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张掖市通过谋划节能环保、循环农业等10大类生态产业,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

      在肃南县康乐镇德合隆村,去年从大山里搬出来之后,牧民兰永胜结束了大半生的放牧生活。这个曾经以放牧为生的牧民,现租赁耕地110亩,从事苗木种植。今年5月初,兰永胜还从青海购买了适合在肃南县种植培育的云杉苗,育苗30亩,约3万株。

       “刚搬下来的时候,有些不适应,走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山,感到无所适从。”刚开始从大山里出来,兰永胜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生活,后来在就业安置中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

      如今,除了工作收入,兰永胜还能获得搬迁补偿资金33万多元,每年享受草原禁牧补助资金9万多元。“政策特别好,加上我种苗木前景也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相信以后会越过越好。”兰永胜对新生活充满信心。

      在肃南县,像兰永胜一样从祁连山核心区搬出的牧民有149户484人。牧民搬出后,肃南县境内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95.5万亩草原将全部禁牧,3.06万头(只)牲畜全部出售或转移到保护区外舍饲养殖,实现了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核心区内无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目标。

      去年10月,耿玉东和父亲耿永山从康乐镇大草滩村禁牧区搬迁下来。从小热爱歌舞,后来从音乐院校毕业,耿玉东放弃了和父亲一起做护林员的机会,决定组建一只自己的演出队伍。

     12个热爱音乐和舞蹈的年轻人走在了一起,成立了名为“尧熬尔梦”的小分队,他们的想法得到了裕固族风情走廊管委会的大力支持,管委会给这个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的创业团队给予支持,鼓励年轻人通过舞台实现梦想。6月初,“尧熬尔梦”团队将带着自己的作品正式走上舞台。

      肃南县大河乡牧民安雪梅是该县富达民族服饰工艺公司的一位工艺技师。两年前,安雪梅不会想到自己会离开世代生活的牧场,“还能在县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搬出大山之后,安雪梅一段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小掌握的裕固族传统刺绣技术,偶然的机会,她被介绍到富达服饰公司,接受系统培训后顺利上岗。如今,安雪梅既可在公司上班,也可在家做计件工作,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

      在肃南,随着越来越多生态移民从核心区搬出,移民就业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富达公司已和政府达成合作,每年举办裕固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班,鼓励移民通过学习民族服饰制作技术走上就业岗位。

      目前,肃南县积极引导搬迁牧民就业转产,对搬迁出的牧民分类施策开展就业引导。484名生态移民中已确定生态管护员118人、在保护区外从事舍饲养殖和贩销的牧民53人、从事旅游及个体经营牧民25人、就近就地务工牧的牧民44人、外出务工牧民34人,已实现就业人数达274人,基本解决了搬迁后转产就业的问题。

      祁连山核心区牧民搬迁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工程。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加快生态整治修复的同时,祁连山区正在加大农牧民后续产业培育,鼓励引导电子商务、民族风情产品开发、特色餐饮等产业,扶持和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一股绿色发展的新潮正在祁连山区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