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热点追踪 > 正文 >

农业污染如何追溯?我科学家解析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

2020-09-04 09:44来源: 新京报编辑:遥城
  农业污染通常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在过去的治理实践中,点源污染因污染源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点,因此容易追溯和治理,但面源污染的追溯和治理一直缺乏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创新团队主持完成了一项新的研究,该研究“利用多同位素技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物来源”,对流域农业污染溯源与控制示踪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土地高强度利用加速土壤侵蚀以及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高量投入,给农业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隐患。其中,面源污染的追溯和治理一直都是重要的难题之一。
  据于寒青副研究员介绍,面源污染往往来源很广,方式途径等很复杂,比如说随着降雨径流,泥沙及其携带的氮、磷污染物被侵蚀而输送到水体,进一步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水质污染恶化,进而污染被湖泊水灌溉的土地。
  “农业面源污染有着分布范围广、形成过程随机、影响因子多样和监测方式困难的特点,”于寒青说,“传统的污染治理中,所采用的地球化学、生物指纹或单一稳定性同位素的技术,均无法定量辨识流域泥沙及水体中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来源与负荷,尤其是在复杂的流域环境中更是如此,所以,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的解析,一直是解决流域农业污染溯源与定量解析的一大难题。”
  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综合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和单体化合物稳定性同位素、稳定性水同位素等多同位素新技术,“可以实现对流域泥沙和水体氮污染物来源贡献的定量辨识,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流域面源污染物来源与负荷不清的问题”,于寒青说。
  据了解,该成果入选了由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发布的2019年度我国核技术农业应用十项重大新进展,并在国内多地以及亚太地区其他16个国家得到了推广与应用。(记者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