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热点追踪 > 正文 >

沙漠发洪水,西北荒漠将变绿洲?专家详解可能性有多大

2021-08-17 09:47来源: 第一财经编辑:遥城
  近期,有关“气候变暖,西北荒漠会因此变成绿洲”的说法引发社会关注。不仅“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上了热搜,还有网友发出“西北水草恢复,沙漠变塞上江南”的感慨。
  但西北荒漠真的会变成绿洲吗?有气象、生态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让荒漠变绿洲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不过,针对沙漠化防治,过去几十年里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土绿化要充分考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科学恢复林草植被;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新疆持续变湿已超过200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历史数据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2500到3500毫米。
  今年7月19日,新疆天山山脉迪娜尔山段开始下暴雨,加上夏季炎热的高温,天山上的积雪开始融化,两者叠加形成了季节性洪水,淹水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中国石化西北油田油区的50辆勘探车、30000套设备都被洪水淹没。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宏飞介绍,当局部地区的降水强度超过了沙漠入渗的强度以后,洪水就产生了。
  “极端暴雨事件频发是南疆近10年气候的显著特点,占南疆气象灾害的36%。南疆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持续性在增强。”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何清近日在接受专业科学平台《知识分子》访谈时说。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6月24~28日,南疆干旱区连续4天出现大到暴雨,极为罕见。25日,和田地区到巴州且末县有28个气象站观测到暴雨,且末站以48.7毫米(26日)降水量破日降水量的历史极值。
  此外,2020年4月17~24日,喀什地区共观测到17站次暴雨,3站次大暴雨,其中英吉沙县克孜勒乡5村累计降水量169.5毫米,5小时降水达到103.0毫米。
  何清分析,南疆地区降水增加,既有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也因为影响南疆天气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和汇聚机制发生了变化,使干旱的南疆越来越湿润、降水越来越多。
  据第一财经记者查询,最近200年来,新疆地区的气候总体处在急速变湿的过程中。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自公元1800年起,新疆地区夏季降雨开始增加,表明人为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对干旱的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
  该报告称,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的确也在跟着变化,表现出增温增湿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在冬季尤为明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徐希慧等专家此前也发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是水汽输送路径,盛夏是这片大沙漠的“雨季”。在渗透力极强和蒸发量很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降雨后形成的水迹或积水现象竟能维持2至3天,充分证明了大降水的存在。
  气候变湿影响不应过分夸大
  不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近年来,新疆地区降水日数并未显著增多,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为单场降水变得更强。
  “不应该过分夸大西北地区当前的气候变湿趋势对该区域气候的改变程度。”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张强认为,目前,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地区西部降水量平均每10年只增加约10毫米,30多年累计不超过35毫米,当前降水量其实还没有超过上世纪初的水平。
  而对于近年来西北一些地区绿洲增加的情况,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亚宁也对《知识分子》表示,一些断流河道下游过水、湖泊“复活”,主要是近20年人工生态输水所致,并非“当地气候改变、降水增加、沙漠变塞上江南”。
  陈亚宁举例说,如塔里木河下游,截至2020年,该流域管理局已实施生态输水21次,累计输水量达84.45亿立方米。台特玛湖“死而复活”,地表水体面积达到455.27平方公里;孔雀河中下游通过生态输水,水系连通性极大改善,干涸河道过水逾600公里,沿河自然植被面积增加181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中游的三个重点胡杨林保护区(沙雅、轮台、巴楚),通过生态补水,胡杨林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15日,有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有特点,相互联系,形成“共同体”,每一个生态元素都夺目壮观。“荒漠变绿洲”也是有条件的,盲目、主观地认为任何荒漠都可以变成绿洲,不仅做不到,更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年6月给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但总体看,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
  西北地区不会变成江南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对于我国西北地区而言,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如1987~2003年与1961~1986年相比,西北地区气温升高了0.7℃,其增温速度比全国平均快了一倍左右。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农作物的影响特征也表现得比较复杂,并且利弊共存。研究发现,近50年的气候变暖虽然使绿洲灌溉区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提高大约10%至20%,但却使雨养旱作区作物气候产量反而减少了10%至20%左右。
  国家“沙漠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涛认为,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漠化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地表植被的保护。如果没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压力,在现代气候条件下是不会自然沙漠化的,在消除了人对土地施加的负面影响后,沙漠化土地可以恢复生产力。
  今年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之际,国家林草局向记者通报了一些沙区治理成效。比如引导沙区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沙漠旅游、生物质能源等绿色富民产业。2017年至2019年,新疆林果主产区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近30%,若羌、温宿等部分主产县市高达60%以上。
  10年前,第一财经记者曾到访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民丰县。时任县委书记沈毅带着记者爬上郊外的一座沙丘,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民丰县地势低洼,四周都已经被沙漠包围了。”沈毅说,湿地面积越来越小,生态屏障作用减弱。
  但从2011年起,持续10年累计投资3800万元,历经一系列改造、恢复、提升的民丰县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17年,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民丰县境内的鱼湖水位稳定,年际变化较小。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民丰县当地气象资料显示,2020年和2021年,民丰县均有“降水天气”和“短时强降水”预报。
  15日,有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北地区是受气温上升等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要增强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气候极端化加剧趋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尤其是抗旱和防汛要两手抓。气候地理格局决定了西北地区不会变成江南,西北地区应继续大力节水、全民节水、精细化用水。
  上述《指导意见》也特别提到,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化规划要经过水资源论证,以雨养、节水为导向,以恢复灌草植被为主,推广乔灌草结合的绿化模式,提倡低密度造林育林,合理运用集水、节水造林种草技术,防止过度用水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作者 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