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要闻 > 热点追踪 > 正文 >

新型储能成为“新动能”还要迈过几道坎?

2024-04-15 10:52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轩瑞雪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发展新型储能”。

       此前,在国家能源局举行的202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指出:“新型储能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型储能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双碳”目标催生新型储能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新型储能发展迅速,已投运装机超3000万千瓦。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国家能源局预测,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过3000万千瓦,年均增长超50%。

       “储能有很多类型,比如,抽蓄、新型储能,物理的、化学的等各种方式。”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鹏说。

       边广琦介绍说,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此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2023年以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火电机组有序退减、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有序渗透、灵活性资源合理配置三方面的关系。”能源公司抽水蓄能技术经济研究院规划评审中心室主任张云飞表示,“双碳”目标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的抽水蓄能建设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提出2030年风光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按照15%配置储能的规模估算,至少需要1.8亿千瓦的储能。“目前,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的发展规模都相对滞后,需要促进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的协同发展。” 张云飞说。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能源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到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在建装机规模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

       新型储能解决风光发电靠天吃饭难题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卫斌认为,按照“三步走”的构建,预计风光新能源发电量到2030年将超过20%、2040年达到35%左右、2040年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主体电源。要实现从现在的12%到超过20%、35%,甚至将来在碳中和情景下达到60%左右的比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条件是储能的发展。

       “电力系统的电源侧和需求侧发生的变化,对储能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北京智中能

       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白建华认为,电源侧接入大量靠天吃饭的风光发电资源,以及需求侧终端部门的电能替代,极大地改变了负荷曲线。需要综合考虑电力需求总量、特性、区域分布等特点,对负荷曲线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分析,从而确定所需要的储能规模。

       据粗略估计,到2060年,电力系统需要的储能大概在10亿千瓦左右,其中,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的V2G将扮演重要角色。白建华介绍说:“储能发展要重点关注几方面:一是关注混合型的发展趋势,即水电、抽蓄、风光电的组合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二是关注两部制电价的发展,相比较于辅助服务市场定价简单易行,可以有力地调动新型储能的积极性;三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关注新型储能的安全、寿命和成本问题,并判断与抽水蓄能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新型储能体系仍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储能已经从商业化初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但对于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无论是量还是质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黄辉举例说,储能占新能源的比例不到10%,相对偏低,设备利用率也不高;另外,尽管设备成本下降较快 ,但在当前市场调度规则下,大部分新型储能项目由于调用次数低,导致平均用电成本仍高于0.5元/千瓦时,经济竞争力不足。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共同发布的《“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由于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减煤、减碳机理不同,新能源单独配储、火储联合调频、共享储能是目前国内发电侧储能的主要应用场景。从区域上看,不同地区电源的结构类型、装机规模和出力特性等是影响发电侧储能配置的关键因素,应根据本地电源基础数据,并结合电网需求,选择储能技术及确定规模。

       《报告》建议,建立和完善体现储能间接绿色价值的政策,理顺“电力—绿证—碳交易”市场的关系,建立“电—碳—证”市场协同机制,使储能的绿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多元化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混合储能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发力。

       万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自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谈储能的发展。他表示:“从资本市场看,必须利用市场手段来发展储能,尤其是新型储能,要能产生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其一,为配合新能源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配套储能,避免盲目上马新基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二,避免对储能技术的过度保护,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储能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来发展储能。”资深能源专家许江风认为,在2060年新型电力系统中,除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电力变异储能体系外,还存在三大储能与灵活调节电源体系:城市电动车储能集群储能系统,可以直接储存过剩电力并能够为电力系统平谷和调峰,具有经济性;主要储存本土气源(天然气与绿氢可以掺混)的地下储气库、管网与调峰气电厂,是最为可靠、可以托底的储能系统,而且启停灵活,将迎来快速发展;可利用、焚烧的生物质及垃圾,也属于储能和灵活调节的电源体系。

       “在储能发展路径当中,电动车储能集群和生物质及垃圾储能与发电将优先得到发展。” 许江风说。

  • 新闻推荐
  •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