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迎来第5个扶贫日。生态环境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深刻认识到协同打赢打好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的重大意义,突出问题导向,细化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生态环保脱贫攻坚质量,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经验和做法多次被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简报、网站刊载。截至2017年底,定点扶贫围场、隆化两县分别脱贫出列31909人、29592人,其中,围场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42.6%下降到2017年的9.8%;隆化县贫困发生率从38.5%下降到11.9%,在河北省对10个深度贫困县的考核中分别位列第3位和第1位。
以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为核心,抓组织领导。生态环境部党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7年以来李干杰部长、赵英民副部长等部领导先后5次赴两县调研慰问和督促检查,6次召开部长专题会、座谈会,专门听取扶贫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推动相关工作,对生态环保扶贫工作给予极大关心和支持,部领导关于扶贫工作的批示多达50余次。
以促进政策举措落实为关键,抓作风建设。驻部纪检监察组吴海英组长高度重视,专门听取资金项目监管和作风改进情况汇报,驻部纪检组会同规财司对两县2015~2017年专项资金项目开展督促检查,涉及专项资金4.9亿元、项目48个,发现4类问题并督促整改。印发《生态环境部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聚焦6个方面25项问题抓作风建设。扎实开展督促检查,帮助两县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以推进结对帮扶为手段,强化精准扶贫。42个司局、在京部属单位组成13个扶贫工作小组与两县87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落实“15115”量化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党建考核。据统计,2017年以来,近百人次的司局级干部到两县推动落实帮扶措施,直接投入资金超过800余万元,涌现出了西瓜扶贫、马铃薯扶贫、养鸡脱贫、电商扶贫、打井、修路、筑坝、污水处理、送医送药等一大批鲜活典型。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借助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平台,引导公益慈善资金、项目进驻两县及结对帮扶贫困村,已经运作建成安全饮水、生活污水处理等一批精准扶贫项目。
以加大政策倾斜为支撑,深化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2017年分别安排围场、隆化两县专项资金1.7亿元、1.2亿元,重点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农村环境整治。其中,农村环境整治从2017年起每年每县安排3000万元,三年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协调支持两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3亿元、0.8亿元,推进引滦入津、密云水库上游生态保护补偿。两县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哈里哈、茅荆坝等片区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支撑。
以选派精兵强将为抓手,助力一线脱贫攻坚。先后选派6人次到承德市及两县挂职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更好加强基层组织党建,深入调查研究,两县挂职干部兼任部扶贫办专项工作组副组长,帮助贫困村实施脱贫项目、结对帮扶项目,引进帮扶资源。
以广泛动员各界力量为抓手,提升生态环保扶贫合力。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定点扶贫成果展,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主题,在部机关举办展览。组织两县党政领导“走出去”考察学习脱贫攻坚先进做法,拓宽扶贫工作思路和视野。打造环保扶贫立体化宣传阵地,在官网、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及报纸开通“环保扶贫”专栏,拍摄环保扶贫电视宣传片,用好系统内外、部省市县各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集中宣传环保扶贫进展、典型、经验和成效。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强化对生态环保扶贫工作的关注、投入和支持,努力培育全社会齐抓共推的良好局面。
以聚焦生态环保为立足点,统筹推进行业扶贫。生态环境部在做好部系统定点扶贫的基础上,聚焦贫困地区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重点领域,积极统筹推进行业扶贫各项工作。印发《关于明确行业扶贫任务分工的通知》,落实行业扶贫责任。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环评制度作用,加强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高起点建设产业园区,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努力实现绿色惠农富农强农。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点工程,把帮扶贫困地区作为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安排的重要考量因素。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28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2.46万个建制村纳入整治重点,分年度支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会同财政部门累计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35亿元支持全国13.8万个村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大批贫困县、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推进皖浙新安江流域、粤闽汀江—韩江流域、桂粤九洲江流域、赣粤东江流域、冀津引滦入津、赤水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奖励资金73亿元。健全中央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将县域考核结果用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额度调节,不断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打赢的两大攻坚战,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扬“严真细实快”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在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精准支持力度,努力推动生态环保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经验和做法多次被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简报、网站刊载。截至2017年底,定点扶贫围场、隆化两县分别脱贫出列31909人、29592人,其中,围场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42.6%下降到2017年的9.8%;隆化县贫困发生率从38.5%下降到11.9%,在河北省对10个深度贫困县的考核中分别位列第3位和第1位。
以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为核心,抓组织领导。生态环境部党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7年以来李干杰部长、赵英民副部长等部领导先后5次赴两县调研慰问和督促检查,6次召开部长专题会、座谈会,专门听取扶贫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推动相关工作,对生态环保扶贫工作给予极大关心和支持,部领导关于扶贫工作的批示多达50余次。
以促进政策举措落实为关键,抓作风建设。驻部纪检监察组吴海英组长高度重视,专门听取资金项目监管和作风改进情况汇报,驻部纪检组会同规财司对两县2015~2017年专项资金项目开展督促检查,涉及专项资金4.9亿元、项目48个,发现4类问题并督促整改。印发《生态环境部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聚焦6个方面25项问题抓作风建设。扎实开展督促检查,帮助两县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以推进结对帮扶为手段,强化精准扶贫。42个司局、在京部属单位组成13个扶贫工作小组与两县87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落实“15115”量化任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党建考核。据统计,2017年以来,近百人次的司局级干部到两县推动落实帮扶措施,直接投入资金超过800余万元,涌现出了西瓜扶贫、马铃薯扶贫、养鸡脱贫、电商扶贫、打井、修路、筑坝、污水处理、送医送药等一大批鲜活典型。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借助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平台,引导公益慈善资金、项目进驻两县及结对帮扶贫困村,已经运作建成安全饮水、生活污水处理等一批精准扶贫项目。
以加大政策倾斜为支撑,深化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2017年分别安排围场、隆化两县专项资金1.7亿元、1.2亿元,重点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农村环境整治。其中,农村环境整治从2017年起每年每县安排3000万元,三年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协调支持两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3亿元、0.8亿元,推进引滦入津、密云水库上游生态保护补偿。两县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哈里哈、茅荆坝等片区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支撑。
以选派精兵强将为抓手,助力一线脱贫攻坚。先后选派6人次到承德市及两县挂职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更好加强基层组织党建,深入调查研究,两县挂职干部兼任部扶贫办专项工作组副组长,帮助贫困村实施脱贫项目、结对帮扶项目,引进帮扶资源。
以广泛动员各界力量为抓手,提升生态环保扶贫合力。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定点扶贫成果展,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主题,在部机关举办展览。组织两县党政领导“走出去”考察学习脱贫攻坚先进做法,拓宽扶贫工作思路和视野。打造环保扶贫立体化宣传阵地,在官网、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及报纸开通“环保扶贫”专栏,拍摄环保扶贫电视宣传片,用好系统内外、部省市县各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集中宣传环保扶贫进展、典型、经验和成效。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强化对生态环保扶贫工作的关注、投入和支持,努力培育全社会齐抓共推的良好局面。
以聚焦生态环保为立足点,统筹推进行业扶贫。生态环境部在做好部系统定点扶贫的基础上,聚焦贫困地区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重点领域,积极统筹推进行业扶贫各项工作。印发《关于明确行业扶贫任务分工的通知》,落实行业扶贫责任。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环评制度作用,加强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高起点建设产业园区,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努力实现绿色惠农富农强农。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点工程,把帮扶贫困地区作为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安排的重要考量因素。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28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2.46万个建制村纳入整治重点,分年度支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会同财政部门累计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35亿元支持全国13.8万个村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大批贫困县、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推进皖浙新安江流域、粤闽汀江—韩江流域、桂粤九洲江流域、赣粤东江流域、冀津引滦入津、赤水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奖励资金73亿元。健全中央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将县域考核结果用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额度调节,不断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打赢的两大攻坚战,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扬“严真细实快”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在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精准支持力度,努力推动生态环保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