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察·监督 > 正文 >

进一步增强治污精准性

2019-12-25 14:45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从短期来看,要针对重点排污企业,制定“一企一策”。从中长期和整个区域来看,则需要通过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集群升级改造、区域绿色发展等,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治本。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思路,强调2020年污染防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精准治污,可见其对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久长效改善的重要性。
  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有精准治污,才可以少走弯路,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近年来,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向污染宣战。2019年1月-11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2.9%,上半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类-Ⅲ类水体比例也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持续改善势头。
  但与此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高位,污染防治进入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目前,部分地方粗放治污的情况依然存在。比如,资金投入不少却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整治“散乱污”企业时热衷于在特殊节点搞突击,污染防治考核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等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这就要求各地进一步增强治污精准性,找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因子,对症下药。
  精准治污,精确识别污染源是前提。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向源头防控为主,要想打胜这场大仗、硬仗、苦仗,首先要明确治理对象是谁。这就要求各地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普查、环保督察、群众信访等方式,精确定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及主要污染源。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诸如源解析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实践,如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提供价值1000多万元的监测设备,为山东德州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摸清了污染成因,细化了排放清单,为党委政府的精准施策提供了支撑。
  精准治污,做到精确帮扶是关键。污染源识别出来以后,就要针对污染源的污染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实施靶向治疗,确保治污效果。从短期来看,要针对重点排污企业,制定“一企一策”。从中长期和整个区域来看,则需要通过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集群升级改造、区域绿色发展等,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治本。
  比如,针对污染排放占比高达45%的移动源,北京市“车、油、路”同步治理,制定和修订了30余项地方排放标准,涉及新车、在用车、油品等。同时积极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有效减少了机动车排放。
  此外,对于那些有治污愿望却没有能力和方法的企业,要做好指导。如生态环境部开发建设了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4000多项技术成果为精准治污护航。
  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协同作战、精准发力,对症解决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精准治污、大幅减排的目的。
  精准治污,精细化管理是保障。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自然资源禀赋迥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制定政策措施时,理应各有侧重。对某一地区来说,不同企业生产状况、治污设施也有所不同,对企业的管理也必须做到分类管控、精细化管理,这也是应对治污复杂形势的需要。
  如河北省在全国较早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对合规企业优先保障其生产经营活动,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期间“不停产、不限产、不检查、不打扰”。河南省日前也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绿色发展评价成果应用的通知》,14个重点行业的5家化工企业、5家焦化企业等119家企业获得秋冬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权。
  这些差异化管理,在为守法企业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的同时,也可以集中地方的财力物力人力向重点企业倾斜,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将治污重拳打在要害处。
  深化精准治污,要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坚决攻克最后的污染顽疾。作者: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