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督察·监督 > 正文 >

强化“三水”统筹监管 筑牢淮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2020-12-22 11:18来源: 中国环境报编辑:雪儿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气壮山河的治淮事业。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淮河,要求“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治淮方案”。流域各地、各行业、各部门正加紧落实,向着建设美丽淮河的目标挺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即将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淮河治理“好”的指标中生态好、环境好等因素越发重要。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淮河流域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淮河保护治理的新要求,回应流域群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期待,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努力在淮河高水平保护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个总纲领
  学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即将实现。这一伟大成就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伟大思想的伟大力量,更加坚定了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根本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这也是我们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勇于向建设美丽中国目标迈进的最大底气。
  学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完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与时俱进,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深刻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同时,更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我们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找准路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全符合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特别是水具有鲜明的流域特征,要求我们必须系统考虑治水与其他自然要素、生态要素治理的关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河湖库、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协同共治,增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能力水平。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中把握其蕴含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无限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寄托了总书记对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愿景的深深期许,传递着总书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殷殷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优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美好金句正一一实现。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不但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智慧,也要不断增强生态情怀、事业情怀、为民情怀、家国情怀,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去考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践行者、有力推动者。
  精准锚定淮河高水平保护治理这个总目标
  准确把握淮河保护治理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治淮方案”,《建议》提出“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2018年国务院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 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业的要求,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摆在淮河保护治理的突出位置,实现淮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近水、亲水、乐水需求,做好护水兴水文章,努力提供更多更优质水生态产品,实现人水和谐。
  摸清吃透淮河流域基本情况。历史上,淮河曾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经济粗放发展带来的流域性重大污染导致河湖鱼虾绝代、群众饮水困难,成为沉痛的淮河之殇。经过70年治理,淮河已基本建立防洪减灾除涝体系;水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淮河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城乡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是,淮河距离建设美丽河湖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水资源总体短缺且开发利用程度高,水质达标的稳定性不强,部分支流、河段污染较重,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不高,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同时,流域内不少地方统筹发展和保护的能力还不够强,人水相争、侵占生态空间、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发展冲动还不同程度存在。
  明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思路。“十四五”时期,淮河流域局将按照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持续改善、不能倒退变差的要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步。坚持发展和保护协调推进: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作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严防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的做法。坚持减排和扩容两手发力:一方面,强化工业污染、农业农村污染等城乡各类污染物治理,督促地方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严控污染物入河湖排放量;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对流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管护力度,督促落实生态流量保障要求,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有效扩大流域生态环境容量。坚持监管和帮扶同步开展:淮河流域局将发挥流域情况熟悉、联系地方紧密、问题研究精准、应急反应迅速等独特优势,既要准确发现问题,找出“病灶”,又要提出解决之策,开准“药方”。同时,积极协同地方共同研究解决监测评价、监督执法、风险防控等领域的重难点问题,构建流域统筹、区域负责、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牢牢把握流域生态环境监管现代化这个总方向
  完善规划顶层设计。按照编制管用、好用、解决问题的规划的基本要求,督促相关省市高质量编制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同时,完成“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监测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二期治污规划等编制工作,强化规划之间的协同衔接,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约束作用,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深化水环境问题整治。进一步完善覆盖国控断面、省界断面以及重要水功能区、重要干支流的水环境问题调查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稳定性。加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东线以及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巩固扩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快补齐农村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短板。
  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生态流量保障监管,推动落实生态流量指标要求,改善河流断流状况,实现有河有水。开展水生态状况调查监测,科学评估河湖健康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有草有鱼。推进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让群众收获更多的美丽河湖幸福感,实现人水和谐。
  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水环境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进一步明确流域环境执法职责,准确界定执法边界,探索建立执法目录。开展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固定污染源、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执法监督,督促重大环境案件的调查处理。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协调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紧盯“一废一库一品”等重点领域和汛期等重点时段,不断提升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协调调度、应急处置等能力。完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程序,指导协调地方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夯实能力建设基础。科学谋划淮河流域局及所属单位长远发展,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打造生态环保铁军,以单位高质量发展支撑流域高水平监管。着力提升监督执法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规划科研能力、检测分析能力,不断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分党组书记、局长 姜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