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同志您好,我是海淀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现在请您配合我们对您驾驶的车辆进行尾气排放检测。”执法人员迅速打开环保系统检查软件,仔细查看车辆基本信息和车辆接受检查信息,挂空挡、踩油门、测尾气,熟练的动作一气呵成……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的动作。
今年以来,海淀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按照生态环境部和市、区两级部署要求,深化落实“一微克”行动,贯彻执行《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对重型柴油车辆的监管力度,开启了全时执法工作模式,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强科技手段应用,通过融合海淀城市大脑数据资源,运用城市大脑AI计算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移动源精准执法、有效管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针对群众举报柴油车冒黑烟的问题,执法人员借助城市大脑系统高效完成“接诉即办”。一方面,采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现场和非现场执法有机结合的方式,快速锁定超标车辆,开展上门执法检测;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筛查和定位系统调取超标车辆行动轨迹,设置临时检查点,开展联防巡查,严查超标车辆。通过“以点带面”、“动静结合”的方式,严厉打击冒黑烟超标车辆。
为高标准做好移动源常态化监管工作,海淀区生态环境局聚焦路检夜查重点环节,提前谋划,精心部署,结合重型柴油车行驶路线、时间等特点,制定重型柴油车路检夜查“凌晨行动”方案,突出夜间、凌晨等重点时段管控,统筹执法力量,细化职责分工,紧盯重点道路,加大重型柴油车检查排查力度,加密检测频次,采用“生态环保取证、公安交管处罚”模式,严厉打击超标排放违法行为。
今年1月-8月,海淀区生态环境局累计检查重型柴油车3.7万余辆次,移交公安交管部门处罚2159辆(次)。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普法宣传融入执法全过程。在执法中细致讲解移动源污染防治法规政策和科普知识,帮助机动车车主和驾驶人深入了解移动源污染的危害和法规要求,进一步提高其生态环境意识。作者:陈鹏